译文:十二年前曾经登上齐山绣春台顶,当时双脚稳健不用拐杖穿山越岭兴致撮浓,年老俸衰后狂荡豪放之气渐渐消失,虽然依旧面对着过去一样的美好风景,遥想当年杜牧之登齐山所作诗篇,千年之后还令人神驰心往,而今故人不见空山寂寂格外凄冷。
注释:齐山:在今安徽贵池县东。绣春台:在齐山顶上。
筇杖:竹杖。
透岩穿岭:穿山越岭。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这两句是说,如果唐代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
永:水流悠长。这两句是说齐山之下江水长流。
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暝:日暮。这两句是说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
虎狼:喻敌人。梗:阻塞。这两句是说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在那里。
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这句是说勾践和范蠡的灭吴规划是长远之计。
石苻:指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俄顷:一会儿。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
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末时期,当时的词人登上了位于池州城东南的齐山绣春台。站在高处,他遥望着自己的祖国山川,发现风光依旧美丽,然而却感受到了一种异样的氛围。这种感觉引发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创作背景详情»
题解:齐山的美景和历史背景
齐山位于安徽贵池县东南,被誉为江南名山之胜。虽然山高不过三十仞,周围也只有十里,但它却拥有九华山的秀丽景色,可以与武夷山、雁荡山相媲美。在齐山的山顶上,有一座名为绣春台的建筑。这座山曾经吸引了许多历代名人前来题咏。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就是其中之一。在出征之前,他曾驻扎在池州,并在月夜登上齐山的翠微亭。他留下了一首充满爱国豪情的诗:“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啼催趁月明归。”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景的赞美。
另外,吴潜也曾游览过齐山。这次他再次来到这座山上,追寻着自己过去的足迹,回忆起往昔的游玩经历。这让他感慨万分,思绪万千。
总的来说,齐山以其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游览。无论是岳飞还是吴潜,他们都被这座山的魅力所吸引,留下了他们对这座山的赞美和回忆。对于游客来说,登上齐山,不仅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题解详情»
和坚定的决心。诗人通过引用勾践和范蠡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复兴的渴望和对于敌人的不屈服的态度。他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计划,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事业的成功。
下片写诗人对于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诗人说:“独有心知我不足,无人共语共沉吟。”他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他感到孤独,没有人能够与他共同探讨国家的兴衰,共同沉思。这种无奈和忧虑使他感到沉重和压抑。
最后一句“独有心知我不足,无人共语共沉吟。”是整首词的中心思想。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心境和对国家的关切,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整首词以“空山冷”为线索,通过对于过去和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词中的景物描写和意象运用都非常巧妙,使整首词充满了深情和思考。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鉴赏详情»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他于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然而次年他被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吴潜被任命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来改封许国公。然而他被贾似道等人排挤,再次被罢相,被贬谪到建昌军,后来又被徙到潮州、循州。
吴潜与姜夔、吴文英等人有交往,但他的词风更接近于辛弃疾。他的词作多抒发了他对于济时忧国的抱负和对于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他的词格调沉郁,感慨特深。他著有《履斋遗集》,并且还有一部词集《履斋诗余》。关于吴潜的生平和作品,这些著作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