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镇江城像铁瓮一样,金山焦山隔江相对。万里长江向东流去,风吹浪涛。天边孤云来来去去,水边孤帆来来往往,水天相接,一片浩然景象。远处峰峦忽明忽暗,如此美好的图画却难以描绘。隋灭陈,宋与魏又隔江相望。在历史长空中,回想历史人物已神游物外了。只要水草边的鸥鹭,不管人世变迁,都在天空中翻飞。还争取什么呢,还是辞世归隐为好。
注释:焦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屹立长江中。
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三国孙权建。
金焦:金山和焦山。二山对峙,俱屹立大江中。
晓吹:晨风。
岫(xiù):峰峦。
混隋陈:混:统一。这句说隋灭陈,南北统一。
分宋魏:南朝刘宋与鲜卑族拓跋氏的魏对峙。
孙:孙权。曹:曹操。
痴绝:指回想历代史事时想得出神。
一抹:形容轻微的痕迹。
举手:分别时的动作。
谢:告辞。
尘嚣(xiāo):指尘世。尘:尘世、人间。嚣:市集,做买卖的地方。
《水调歌头·焦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吴潜是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间(1238-1239)任职镇江知府时创作的这首词。镇江地处吴头楚尾、南北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争雄之地,同时也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处。这里有许多古迹和流传的佳话,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每一位文人来到这里,都会被这里的景色和历史文化所深深吸引。
吴潜也不例外,他在镇江这个环境下创作了这首词。镇江的风景壮丽,山水相依,美不胜收。这里的山川河流、古桥古塔、园林景观等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吴潜通过描绘镇江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意。
此外,镇江还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吴潜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文人交流、切磋文学艺术,互相启发。这种文人相聚的氛围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激励。他在这里与其他文人共同探讨文学艺术,交流心得,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总之,吴潜在镇江这个充满历史文化氛围的地方创作了这首词。他通过描绘镇江的美景和借助文人相聚的氛围,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意,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这首词成为了他在镇江时期的创作成果,也是他对这个地方的一种致敬和纪念。
《水调歌头·焦山》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登临抒怀的词作进行分析和解读。词作的上片以写景为主,词人通过描绘铁瓮、金山和焦山等景物,展现了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词人用概括、有力的语言表达出山水的磅礴之势,同时通过描写江水的浩大声势和山水相问的壮丽景致,营造出开阔的境界。词人还通过描绘天际孤云、水际孤帆和天共水相邀的情景,展现了江天、江水的浩渺之美。词人在描写远岫忽明晦的景致时,通过使用“忽”字体现出明暗的瞬间性,表达了词人对美景的兴奋和无法描绘的遗憾。
下片以历史的角度为切入点,词人通过描述镇江古城的攻守征战,突显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词人在回顾历史后,回到现实,倚立江边感慨万千。词人对古来枭雄的向往和自己现实境遇的对比,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感。词人羡慕江边的鸥鹭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不受人间兴废的困扰,表达了对自由和追求理想的向往。最后,词人想象自己能与鸥鹭同命,飞上天空,离开尘世,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闷。
整首词融合了写景、怀古和抒情三个层面,语言纯熟,意境开阔,给人以深思和回味的感觉。
《水调歌头·焦山》赏析详情»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他于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然而次年他被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吴潜被任命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来改封许国公。然而他被贾似道等人排挤,再次被罢相,被贬谪到建昌军,后来又被徙到潮州、循州。
吴潜与姜夔、吴文英等人有交往,但他的词风更接近于辛弃疾。他的词作多抒发了他对于济时忧国的抱负和对于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他的词格调沉郁,感慨特深。他著有《履斋遗集》,并且还有一部词集《履斋诗余》。关于吴潜的生平和作品,这些著作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廊庙补天手,夷夏想威名。上前张胆明目,倾倒汉公卿。二百年来章贡,前赵后萧相□,今古两豪英。四海望霖雨,可但总祥刑。
自儿时,文字里,已心倾。魁躔邈在霄汉,薄宦偶趋承。山见崆峒秀丽,水见玉虹清绝,犹愿见先生。寄语二三子,洙泗在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