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他于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然而次年他被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吴潜被任命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来改封许国公。然而他被贾似道等人排挤,再次被罢相,被贬谪到建昌军,后来又被徙到潮州、循州。
吴潜与姜夔、吴文英等人有交往,但他的词风更接近于辛弃疾。他的词作多抒发了他对于济时忧国的抱负和对于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他的词格调沉郁,感慨特深。他著有《履斋遗集》,并且还有一部词集《履斋诗余》。关于吴潜的生平和作品,这些著作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吴潜:南宋时期的教育家和文人
吴潜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之家,他的家族中曾有多位名儒。他的父亲吴柔胜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士人,对程朱理学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吴潜自小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写作迅速而精准。加之他所在的家庭环境,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吴潜在庆元(今浙江宁波市)担任知府和沿海制置使的职务,他在这里长时间工作。他不仅致力于巩固边防和发展经济,还特别注重平民教育。他认为“化民成俗必须通过学习”,于是修建了时亭和诸生祠,接纳了几千名学生,并为贫困的学童提供食宿。这一举措使得家喻户晓的吴家成为了学风蔚然的地方。社会风气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过去没有纪律和规范,现在人们对法律有了基本的了解”。
此外,吴潜还主持修编了《四明续志》十二卷,这是一部珍贵的志书,成为了了解宋、元时期边防、边贸和教育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吴潜在庆元为政期间,边防得到了巩固,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教育得到了发展。当他离任时,百姓们都跪伏挽留,热泪相送。
吴潜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河源市)期间,他在东山寺创办了“三沙书院”,也被称为“东山书院”。他常常与士大夫和文人墨客一起在这里讲授经书,收取了一百多名学生。他充满热情地向循州的学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和南宋理学,开启了潮汕地区启蒙教育的先河。
吴潜在地方任职期间,多次投身平民教育,对推动程朱理学的发展和传播中原先进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吴潜的诗词才华和在南宋词坛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两宋时期是中国词发展的巅峰时代,许多文人纷纷涌现,佳作层出不穷,而吴潜就是其中一位耀眼的明星。他的词作风格激昂凄劲,慷慨悲怆,题材广泛,主要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也常常流露出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之情,与辛弃疾的词作媲美。吴潜与同时代的文人骚客有很多的诗词唱和往来,著名的词人吴文英就是他的门下弟子,还担任过他的幕僚。吴潜的词作共有268首流传至今,《全宋词》收录了他的256首词作。
吴潜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文人,他在平民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事业和文学成就都为后人所称道,他的影响力也延续至今。
吴潜三沙书院详情»
到循州。在循州期间,他致力于为百姓造福,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政绩斐然。然而,贾似道对吴潜心生忌惮,派遣刘宗申暗中陷害吴潜。吴潜在循州暴卒,有人认为是被刘宗申毒死的。吴潜临终前写下了《谢世诗》、《谢世颂》各三首,循州百姓闻讯后无不失声痛哭。
与此同时,贾似道被贬循州的消息传开,沿途百姓纷纷张贴檄文驱逐他。当贾似道经过一所古寺时,墙壁上有吴潜贬循州时的题字,这让贾似道感到羞愧难言。最终,贾似道在福建漳州城南的木棉庵被官员郑虎臣锤杀。
吴潜之死震惊了朝野,时人纷纷写下了哀悼和纪念他的诗文。吴潜和文天祥都是南宋的状元宰相,虽然他们都遭遇不幸,但他们的才华和道德仍然被后人景仰。时人将他们与北宋时期的名相司马光和寇准相提并论。
吴潜的一生充满了忠诚和为民造福的精神。他在循州期间不辞辛劳,为百姓修建防洪大堤,使他们免受洪水的威胁。他的政绩斐然,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贾似道的阴谋却让他的一生戛然而止。吴潜的离世让人痛惜,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吴潜之死详情»
南安东田镇是一个位于南安市的小镇,距离南安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沿着南安同公路向南行驶5公里,沿着一条叫做顺山路的道路继续前行,就会来到湖尾山坡谷。在这里,人们会看到一座南宋时期的状元宰相吴潜的墓。湖尾山是从南安市最高峰芹山的山脉延伸而来,而吴潜的墓就坐落在山的半山坡上。
一路上,绿树成荫,新绿的景色让人眼前一亮。山涧中的流泉潺潺作响,山风吹来阵阵花香。站在墓丘上,可以远望到巍巍的芹山高入云霄,四周环绕着青松和翠竹,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墓前面对着仙洞山,坡下是一片田园风光,一眼望去,视野开阔无边。这样的风水宝地,安息着一位伟大的名相,已经经历了700年的沧桑风雨。
吴潜是南宋时期的一位状元宰相,他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墓地被选在了湖尾山的这个位置,也许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优美,风水宝地,适合安葬一位名相。700年过去了,墓地依然保存完好,吸引着许多人前来瞻仰。
吴潜墓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墓地,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吴潜作为一位状元宰相的辉煌成就,也见证了南宋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繁荣。墓地周围的自然景观也给人们带来了宁静和美丽,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
吴潜墓的存在也提醒着人们要珍惜历史,尊重先贤。他的墓地不仅仅是一座纪念碑,更是一座文化遗产,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通过研究和保护这样的文化遗产,来了解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在湖尾山的吴潜墓前,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这里的美景和宁静让人心旷神怡,也让人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吴潜墓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墓地,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座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保护这样的历史遗产,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
吴潜墓地详情»
在宋朝时期,倭寇和高丽海盗对中国的边防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沿江制置吴潜成为了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
在宝祐年间,吴潜担任沿江制置的职务,并制定了一项名为“义船法”的法令。根据这项法令,他命令各县选出有财力的人,要求他们联合起来。每个县要根据自己的财力情况,组建船队,一部分用于应对政府的调遣,一部分则用于自己的生计。如果有剩余的资金,就用来储备,以备来年使用。这些船只都有统一的标志和调度时间,专门留在江浒地区,定期巡视海域。船户们都希望保护自己的乡井,纷纷出动大船听从调遣。当船队在三江交汇处展示时,民众们都肃然起敬,这种军民联防的氛围令人肃然起敬。
吴潜还在夜飞山设立了永平寨,由偏校统领,提供军粮和军舰,使渔民有所依靠,行旅无忧。他还设立了向头寨,既是对外防范倭寇和高丽的防线,也是对京师的内部保护。此外,他还建立了一系列的烽燧,分布在招宝山、大洋壁下山、向头寨和本府看教亭等地。这些烽燧之间通过传递信牌,与边防部队保持紧密联系。沿江沿海的烽燧点火速传递消息,观者无不惊叹。
吴潜还创设了定海水军的港口,从招宝山一直延伸到壁下山,被称为“海上十二铺”。这个长达百余里的“海上长城”有效地震慑了来自倭寇和高丽的威胁。
面对这样的军民联防体系,明朝的冯梦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吴潜和他所建立的军民联防体系的赞赏之情。
吴潜的军民联防体系在宋朝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抵御了倭寇和高丽海盗的威胁。他的贡献不仅是对中国边防的保护,也是对中华民族的英勇抗争的见证。他的事迹至今仍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典范。
吴潜民族英雄详情»
宁波市鄞江的它山堰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至今仍发挥着阻咸、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包括修建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以阻隔江河之巨防。此外,还修建了“吴公塘”、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经历了800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给人民带来了福祉。
1259年的秋天,宁波地区连绵不断的秋雨导致河水不断上涨,当地人称之为“秋潦”。这让制置使吴潜感到焦虑。按照规定,他负责直接控制各地水闸的开启和闭合。提前放闸会浪费水资源,而延迟泄放又可能引发水灾。他等待四乡的地保将水情报告上来,然后根据情况决定何时放水。然而,四乡的地保有些距离州城数十公里,早上徒步出发,要到傍晚才能到达。为了更快地了解水情,吴潜雇了一条小船前往城外视察。在返回城内的途中,他突然想到城外的河流与城内的河流是相通的。于是,他推测城外和城内的水面应该在同一平面上。在宁波城边上,他找了块石头,在上面刻上一条水位警戒线,作为开闸放水的标准线;然后推算了关闸闭水的标准线。他在两条线之间画了一条虚线,表示正常水位。从此,宁波城内平桥下设立了水则,用于测算各处的水情。宁波的水闸不再需要等待四乡的地保,首席官员只需查看警戒线,就可以下令开合水闸。这三条线的创立,是中国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也是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的诞生。
吴潜还在公元1256年重建了宁波鄞西高桥,形成了至今的规模。这座高桥被列入1998年的《宁波十大名桥》。高桥在建筑史、军事史、交通史和民俗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今,它作为浙东历史文化的重要名胜古迹,得到了世世代代的保护。
吴潜水利专家详情»
吴潜:一代名相的忠诚与悲壮
天目山,横亘于皖浙边境,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座山上曾上演过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故事,而关下的地名云梯更是有着千秋岭上云的美誉。在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名相吴潜。
吴潜于1195年诞生,嘉定十年(1217年),他二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以高中进士第一的成绩成为宁国1300年科举考试中唯一的状元。从此,他的政治生涯开始了。吴潜初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后逐步升迁,历任太府卿表权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权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淳祐十一年(1251年),他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开庆元年(1259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
吴潜以其正直不阿的品质而闻名。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掌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著称。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在民族危亡之际出任宰相,希望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曾对宋理宗赵昀说:“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他还上书议政,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能够解决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蒙古,吴潜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然而,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吴潜的雄图大略最终成为空谈。景定三年(1262年),他因反对立赵禥(即宋度宗)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被革去丞相之职,贬黜到广东潮州,任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不久之后,吴潜因忧愤而去世。后来,赵宋王朝为了恢复吴潜的荣誉,追赠他为少师。
据传,吴潜在去世前自知死期将至,曾对人说:“我将逝,夜必雷风大作。”果然,在他临死之前,风雷大作,四鼓开霁。吴潜撰写了遗表,作诗颂,然后端坐而逝。百姓闻讯后,无不嗟叹悲恸。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吴潜被追赠为少师,以表彰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吴潜是一位忠诚而悲壮的名相。他以正直无私的品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他的一生虽然充满坎坷,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切。吴潜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正直是一位名相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
吴潜生平详情»
吴潜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词人,他的词风激昂凄劲,题材广泛,主要表达了他对国家兴旺的渴望和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之情。他的一首词《满江红·送李御带珙》中写道:“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句词语深刻地描绘了他壮志未酬的自我写照。
除了词作,吴潜还擅长写诗,他的诗作多为纪游和即事之作,有的也表达了他作为丈夫的抗敌抱负。他的诗较为平淡,佳作并不多见。根据《嘉庆宁国府志》的记载,吴潜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著作。现存的明末梅鼎祚编校的《履斋先生遗集》共有4卷,其中包括1卷诗集、1卷词集和2卷杂文。
此外,《□村丛书》中还有《履斋先生诗余》1卷、续集1卷和别集2卷,收录了吴潜的250余首词作。
吴潜的作品在南宋词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局的关注。他的诗作则展现了他对世事的观察和对个人抱负的追求。尽管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其中不乏精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吴潜的创作才华和思想境界使他成为南宋时期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和抱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思想变迁。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总之,吴潜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他的作品在情感表达和题材选择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的词作和诗作都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个人理想的追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他的创作才华和思想境界使他成为南宋时期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吴潜贡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