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古坟零落唯有野花正逢春,我听说蔡中郎也有了后身。如今爱惜人才已不如昔日,不要白白抛掷才华作诗人。
注释:蔡中郎坟:蔡中郎即东汉末年著名文士蔡邕,因他曾任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据《吴地志》载,蔡邕坟在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尚宜乡互村。
零落:衰颓败落。
闻说:犹听说。后身,佛教有“三世”之说,谓人死后转世之身为“后身”。
昔日:往日;从前。
心力,指精神与体力。词人:擅长文辞的人,指诗人。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古坟零落唯有野花正逢春,我听说蔡中郎也有了后身。
野花:指在野外生长的花朵。
正逢春:正好遇到春天。
蔡中郎:指蔡邕。
后身:佛教中指人死后转世的身体。
如今爱惜人才已不如昔日,不要白白抛掷才华作诗人。
爱惜:珍惜、重视。
白白:徒然、无意义地。
抛掷:丢弃、浪费。
才华:指人的才能和才气。
《蔡中郎坟》译文及注释详情»
蔡邕是汉末时期的一位知名文人,他的墓地位于毗陵(今常州)尚宜乡互村。这首诗是他描写春天景色的作品,据说是在唐朝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的春天,当时春温庭筠从吴中返回长安途径常州时创作的。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蔡邕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花香和绿意的春天世界。他描述了春天的温暖和明媚,以及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活跃和欢乐。
蔡邕的诗歌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通过他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希望,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蔡邕在唐朝时期的一次旅行。当时,春温庭筠从吴中返回长安的途中经过常州,他被这里的春天景色所吸引,于是创作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蔡邕的才华,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美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蔡邕在唐朝时期创作的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他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这首诗不仅是蔡邕才华的体现,也是他对春天的独特感悟和对美的追求的表达。
《蔡中郎坟》创作背景详情»
首写蔡中郎坟的荒凉残破,以及周围点缀的野花,展现了历史的风雨和人世的变迁。这种荒凉与野花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今昔沧桑的感慨。接着,诗人巧妙地利用传说,暗示蔡邕有后身的可能性,将诗意由吊古引向慨今。这一句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展现了诗人的艺术功力。
最后两句“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是全篇的主旨。蔡邕生活在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朽的时代,遭受了种种不公和迫害。然而,他依然热爱才华,坚持写诗。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蔡邕的敬佩和对才华的珍视,呼吁人们不要放弃心力,继续做词人。
整首诗以古为鉴,以慨叹今,通过描绘蔡中郎坟的荒凉和野花的热闹,以及对蔡邕的传说和才华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才华的珍视。诗意深远,文采斐然,是一首值得赏析的佳作。
《蔡中郎坟》鉴赏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