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照片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

野史轶闻

温庭筠再也没有为别人代作文章的机会了。他感到非常失落和孤独,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温庭筠开始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他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和赋文。他的作品充满了绮丽的意象和精妙的用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赏。他的才华逐渐得到了认可,人们开始重新评价他的价值和地位。

尽管温庭筠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他始终坚持以德为重,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心社会民生,为人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温庭筠的努力和奉献没有白费。他逐渐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佩。他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一位备受推崇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然而,温庭筠的一生并不幸福。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苦,但他从未放弃对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温庭筠的一生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的,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温庭筠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但更重要的是坚持和信念。只有不断追求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温庭筠的一生虽然短暂而艰辛,但他的才华和努力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温庭筠野史轶闻详情»

介绍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出生于太原祁人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如意,多次考进士都没有成功,导致他的行为放浪不羁。他曾经担任过随县和方城县尉,最后官至国子监助教。

温庭筠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度过。据考证,他从小就随家客居住在江淮地区,后来定居在鄠县的郊野,靠近杜陵。因此,他自称为杜陵游客。他的相貌奇丑,被人称为温钟馗。他年轻时就苦心学习文学,很早就以词赋兼工而闻名。在晚唐时期,他参加考试时以律赋为主,每篇都是八韵。据说他叉手一吟就能完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可完成整篇作品,因此被称为温八叉或温八吟。

温庭筠喜欢讥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他也不受拘束,放纵自己的酒欢。因此,他得罪了权贵,屡次考试不中,一生都过得很艰难,最终贫困潦倒。在唐宣宗朝,他代人作赋扰乱科场,被贬为隋县尉。后来被任命为襄阳刺史巡官,又被授予检校员外郎的职位,但不久就离开了襄阳,成为江陵的客人。在唐懿宗时期,他曾担任方城尉,最后官至国子监助教。

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他的诗歌写实物,具有丰富的声调和色彩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遇,也反映了时政。他的吊古行旅之作充满深切的感慨,气韵清新,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风格。他的词多写女子的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被誉为花间词派的鼻祖。他的词数量在唐代词人中最多,大部分被收录在《花间集》中。原本的诗集已经散佚,后人编辑了《温庭筠诗集》和《金荃词》。此外,他还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太平广记》中有很多引用。 温庭筠介绍详情»

生平

并让他住在场屋内。然而,温庭筠的朋友李绅却因此感到不满,认为温庭筠得到了特殊待遇。于是,李绅在考试期间故意制造了一场风雨,以此来搅乱温庭筠的考试。温庭筠虽然在考试中表现出色,但最终还是没有中举。这次考试的失败,使温庭筠感到非常沮丧,他写下了《春闱怀古》一诗,表达了自己的失落和无奈之情。

文学成就:

尽管温庭筠没有中举,但他的文学成就却是非常显著的。他的诗词作品以《花间集》最为著名,其中包括了他的六十六首词。这些词以其艳丽的才思和工于小赋的技巧而闻名。温庭筠的词作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他的词作多以女子之美为主题,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他的词作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被誉为“花间派”的代表之一。

人格魅力:

除了文学成就,温庭筠的人格魅力也是他备受赞赏的原因之一。他被称为“救数人”,不仅因为他在考场上帮助其他考生,还因为他在生活中乐于助人。他经常帮助那些困难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他的善良和宽容使他赢得了许多朋友和支持者。尽管他没有中举,但他的人格魅力使他在文坛上拥有了很高的声望。

温庭筠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唐代文坛上的一颗璀璨之星。他的诗词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诵,他的人格魅力也令人敬佩。温庭筠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坚持的故事,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温庭筠生平详情»

文学成就

温庭筠:花间派鼻祖的诗人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其出色的词作而闻名于世。他的诗词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历代的诗论家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王拯在《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中说,温庭筠的词体是李白、王建和他自己创造的,他的作品“文笔深邃幽约,善于表达贤人君子的悲怆之情,被评论家们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也说:“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温庭筠的词语轻盈而有力,能够镇住纸张,也能够响彻云霄,可谓是两者之间的极致之作。”他还引用了张惠的话说:“温庭筠的词语深邃而美丽,令人信服。他的词语蕴含着最深刻的意义,因此他的言辞既不愤怒也不畏惧,兼具刚柔之气。”“词语的细腻和精密在南宋时期才开始显露出来,花间派则更加浑厚。而温庭筠的词语则超越了神理,不再需要迹象来证明。然而,仔细研究,每个字都有其脉络。”刘熙在《艺概》中更是说:“温庭筠的词语精妙绝伦。”可以说,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花间集》是收录温庭筠词最多的一本词集,达到了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个专注于“倚声填词”的诗人,他的词作多以花间月下、闺情绮怨为题材,形成了以绮丽、香软为特点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的鼻祖,对五代以后的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词这种文学形式在温庭筠手中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和宋代的词人们纷纷效仿,最终使得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为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至今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作清婉精丽,备受当时人们的推崇。其中,《商山早行》一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的名句,流传至今。据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始终未能超越温庭筠原意。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温庭筠当时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十卷,《诗集》五卷,《汉南真稿》十卷,还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合集的《汉上题襟集》十卷。可见他的创作非常丰富,可惜这些集子都没有传世。现存的温庭筠诗作有310多首,其中包括清代顾嗣立所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

总的来说,温庭筠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他的词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词语深邃而美丽,清婉而精丽,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欣赏。他的贡献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文学成就详情»

综述

温庭筠,约生于812年,逝世于866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和花间词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精通音律,词风浓郁丽艳,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来看,他的成就都不及李商隐。他与李商隐、段成式并称为“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祖先温彦博是一位宰相,但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家族已经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交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他与段成式的关系也很好,两家互通诗文,合编了《汉上题襟集》。温庭筠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的诗风承袭了南北朝时期齐、梁、陈宫体的余风,同时也开启了花间派的艳体,成为民间词转变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作为词人,温庭筠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和词集《金荃》,但这两部作品已经散失。现存的《花间集》收录了他的66首词作,并被列为篇首。温庭筠的词风婉丽动人,情致含蕴,辞藻浓艳。至今保存下来的词作有310余首,对后世的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庭筠综述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