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赏析

  • mán
    ·
    xiǎo
    shān
    chóng
    dié
    jīn
    míng
    miè
  • [
    táng
    dài
    ]
    wēn
    tíng
    yún
  • xiǎo
    shān
    chóng
    dié
    jīn
    míng
    miè
    bìn
    yún
    xiāng
    saī
    xuě
    lǎn
    huà
    é
    meí
    nòng
    zhuāng
    shū
    chí
  • zhào
    huā
    qián
    hòu
    jìng
    huā
    miàn
    jiāo
    xiāng
    yìng
    xīn
    tiē
    xiù
    luó
    shuāng
    shuāng
    jīn
    zhè

原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婉约女子闺怨闲适菩萨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风景中,闪现出时明时暗的晨光;仿佛雪地上飘过一缕青云,乌黑的鬓发掠过她的脸庞。她懒洋洋地无心去描画弯弯的眉毛,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当她照插花时,前面的镜子对着后面的镜子,镜子里和外面都是花的美丽倩影。她身穿崭新的绫罗短衣,贴绣的鹧鸪图案仿佛要飞动起来;那用金线绣成的鹧鸪成双,又勾起了她相思的柔情。

注释:
菩萨蛮:这是一个唐代的教坊曲名,后来也用作词牌名和曲牌名。也叫做“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它是双调,由四十四个字组成,属于小令,用五七言诗句构成。上下两段都是两个仄韵转两个平韵。
小山: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小山是指眉妆的名目,指的是弯弯的眉毛。在晚唐五代时期,这种眉妆很流行,见于《海录碎事》,是“十眉”中的一种样式。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也有一种说法是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者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这里的金指的是唐代妇女眉际的装饰物“额黄”。明灭表示隐现明灭的样子。
鬓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的鬓发。欲度表示将未完全遮掩的样子。度指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香腮雪:香雪腮,指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因此称为蛾眉。也有一种说法是指元和以后流行的浓阔眉式“蛾翅眉”。
弄妆:指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贴绣:苏绣中的一种工艺,将绣花贴在衣物上。
罗襦:丝绸制成的短上衣。
金鹧鸪:指贴绣在衣服上的鹧鸪图案,描述的是当时的服饰,即用金线绣成花样,再贴在衣服上,称为“贴金”。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菩萨蛮》这首词的创作过程。据记载,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由此可知,《菩萨蛮》的诸词是温庭筠所撰写的,并由令狐绹献给了唐宣宗。这一事件发生在大中年间,具体时间不详。大中年间是唐宣宗的年号,时间跨度为847年至860年。根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的编年,可以推测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850年(大中四年)十月至公元859年(十三年)十月之间。同时,这段时间也是温庭筠屡试不第的时期,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成功。这些背景信息为读者提供了创作《菩萨蛮》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背景,为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这首词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菩萨蛮》是一首以精致的构思和精美的语言描写闺中思妇独处情怀的词。词的开头“小山重叠金明灭”虽然晦涩难解,但却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和解读。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女主人公起床前的情景,她散乱如云的鬓发在如雪的面庞上飘动,懒懒地打扮,慢慢地梳洗。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的惆怅倦怠之情态。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女主人公妆扮的细节:她簪花时,放置前后双镜,非常细致讲究,花容和人面相映生辉,使她看起来更加娇俏艳丽。这里的“细致”“认真”与前面的“懒”“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她懒散起床,却又本能地进行细致妆扮。最后两句写她换衣服时,突然看见上面绣有的双双鹧鸪,不禁增添了一段新的忧愁。

整篇词描写了一个女子早晨从床上起来到穿上新罗襦的过程。结构清晰明了,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的一系列动作和服饰,让读者窥视她内心的隐秘。尤其是词的最后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不仅体现了温庭筠词的密丽浓艳风格,而且以咏物衬托人情,更加富有内涵。

在格律上,词采用了仄韵和平韵交错变换的调式,以表现曲折细腻的思想感情。尤其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两句,不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个响亮的去声字,使词的吟唱更加跌宕飞动,抑扬顿挫。

总的来说,《菩萨蛮》通过精致的构思和精美的语言,描绘了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了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词的结构清晰明了,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起床前后的动作和服饰,展现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情感变化。同时,词的格律运用也非常巧妙,使词的吟唱更加生动有力。整首词既表达了女主人公的个人情感,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和心理状态。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照片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

猜您喜欢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代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代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清平乐·金风细细

宋代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