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赏析

  • shā
    xíng
    ·
    hòu
    guǎn
    meí
    cán
  • [
    sòng
    dài
    ]
    ōu
    yáng
    xiū
  • hòu
    guǎn
    meí
    cán
    qiáo
    liǔ
    cǎo
    xūn
    fēng
    nuǎn
    yáo
    zhēng
    peì
    chóu
    jiàn
    yuǎn
    jiàn
    qióng
    tiáo
    tiáo
    duàn
    chūn
    shuǐ
  • cùn
    cùn
    róu
    cháng
    yíng
    yíng
    fěn
    leì
    lóu
    gāo
    jìn
    weī
    lán
    píng
    jìn
    chù
    shì
    chūn
    shān
    xíng
    rén
    gēng
    zài
    chūn
    shān
    wài

原文: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婉约写景离别离情相思踏莎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花在馆舍前已经凋谢,溪桥旁新生的细柳轻轻垂下来,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摇动马缰,赶着马继续前行。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尽头,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心中的痛苦像寸寸的柔肠一样断裂,眼泪一滴滴落在脸上,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也难以解除心中的愁情。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的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的春山之外。

注释:
候馆:迎接宾客的馆舍。
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盈盈:泪水充满眼眶的样子。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混在一起。
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踏莎行·候馆梅残》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二

,也表达了行人与思妇之间的距离和无法相见的遗憾之情。



整首词以景写情,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行人与思妇之间的离别之情,展现了作者对离愁的深刻感受和对爱情的思念之情。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如“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等,使词意更加深远动人。同时,词中的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这首词以其深情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离愁与思念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情的真挚感受,使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了词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二详情»

艺术手法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首被称赞为名篇的词作,主题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作者在表达离愁的过程中运用了四种艺术手法。

首先是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词的上片通过描绘行人在旅途上的情景,如孤独的行人骑马离开候馆,望着凋落的梅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岸边的柳丝等,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增强了离愁的效果。

其次是寓虚,富于联想。词中的梅、柳、草等景物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景,也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这种寓虚的手法使得词作更加引人深思,充满了无穷的意境。

第三是化虚为实,巧于设喻。词中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就是这种写法的例子。通过将无形无影的“愁”化为实际的春水形象,增强了艺术效果。

最后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词的下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艺术手法,通过宛转细腻的表达,深化了离愁的情感,使人感动。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通过巧妙地运用以上艺术手法,将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因此成为人们乐于传诵的名篇。 《踏莎行·候馆梅残》艺术手法详情»

赏析三

的旅人和思念的女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的离愁也越来越深沉。词人通过描写旅人的离愁,推想到了思妇的离愁,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最后两句重复了“春山”,表达了思妇眺望远方时的无尽愁绪和无法触及的遥远。整首词以春景为背景,通过描写离愁的无穷无尽,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的深切。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三详情»

赏析

这首词以描写早春的离情相思为主题。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中的离愁,下片写妇人在家中的离愁,两地相思交织成一种情怀,整篇词表现了离愁之情。这首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品。

词的上片描写了行人在春天的别馆与恋人离别的情景。一开始,行人并不经意地离开,心情轻松自在。但随着行程的推进,离愁逐渐涌上心头,渐行渐远,离愁愈发深沉,仿佛无尽无穷的春流水一般。这种描写自然真实地刻画了行者离情别绪逐渐加深的过程。

下片则描写了妇人在家中望眼欲穿,望尽平芜,望断春山,却不见行者的绝望痛苦心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妇人不知道他在何处,这种盼归不见的绝望感可想而知。整首词通过描写春景发离愁,离愁愈发深沉的方式,展现了离别的痛苦和相思之情。

词中的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两句词是整首词的核心,以春水的形象来比喻无尽的离愁,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非常贴切。渐行渐远,离愁逐渐上升,渐行渐远,离愁愈发深沉,就像迢迢不断的春流水一样,自然真实地描绘了行者离情别绪逐渐加深的过程。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写早春的离情相思,以及行者和妇人的离愁之情,展现了离别的痛苦和相思之情。词中运用了奇妙的手法和优美的意境,读来令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感觉。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详情»

赏析四

细腻的情感,以及对离别的深切体验,都符合婉约词的特点。词中运用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行者内心的揣摩,使得词境更加丰富和深入。整首词起承转合,情感层层递进,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欧阳修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得这首词成为婉约词中的佳作。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四详情»

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照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猜您喜欢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代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清平乐·金风细细

宋代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女冠子·元夕

宋代 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