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余曰 一作:予曰)“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
《秋声赋》译文及注释详情»
《秋声赋》是作者在五十三岁时创作的一篇文章。当时,作者已经年老,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他感到郁闷和沮丧。他对政治和社会的现状感到失望和困惑,心情郁结不开。同时,他也对人生的短暂和大化无情感到伤感和忧虑。在这种苦闷的时期,作者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的处境,感到迷茫和无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创作了《秋声赋》这篇作品。 《秋声赋》创作背景详情»
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生的起伏相对照。他写道:“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秋天的草木凋零,正如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使人心灰意冷。作者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疑惑和无奈。
最后,作者归结出全篇的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他在秋声中反思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认识到人生中的困境和挫折并非完全由外界因素所致,而是与自身的选择和行为密切相关。他呼吁人们不要抱怨秋声,而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整篇文章以秋声为线索,通过对秋声的描写和对比,展现了作者晚年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作者通过描绘秋声的多样性和变化,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起伏和变化的理解,以及对自我超脱和反省的愿望。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智慧。
《秋声赋》赏析详情»
通假字是指在不同的时期或地区,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例如,“忽奔腾而砰湃”中的“砰湃”通“澎湃”,表示波涛汹涌的样子。又如,“有动于中”中的“中”通“衷”,表示内心。
古今异义是指在古代和现代对同一个词的理解和使用有所不同。例如,“如赴敌之兵”中的“兵”在古代指军队,而在现代指士兵。又如,“天之于物,春生秋实”中的“天”在古代指自然,而在现代指天空。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意义。例如,“既”可以表示“已经,……以后”、“既然”、“全,都”等不同的意思。又如,“金”可以表示“金属,引申为武器”、“五行之一”等不同的意义。
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作不同的词性。例如,“夜”可以作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在夜里。又如,“砭”可以作为名词作动词,表示刺。
特殊句式是指一些特殊的句子结构或用法。例如,“物过盛而当杀”中的“杀”在古代指衰败,表示结束人或动物的生命。又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中的“清明”在古代指清朗明秀,表示有法度,有条理。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达特定的意思或形象。
《秋声赋》文言知识详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