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碧绿如染的塘水波光滟滟倒映着星河,小船在“轧轧”的船桨声中驶入白蘋丛中。
补充译文:The emerald green pond water reflects the starry river and the small boat sails into the white water chestnut amidst the crunching sound of the oars.
注释:星津:指星河,银河。 (Star river: refers to the Milky Way.)
轧(yà)轧:形声词,摇动船桨时发出的声音。 (Yà yà: onomatopoeia the sound made when shaking the oars.)
兰桡(ráo):对船桨的美称。 (Lán ráo: a beautiful name for oars.)
白蘋(pín):一种浅水中生长的草本植物,亦称“田字草”、“四叶菜”。 (Bái pín: a herbaceous plant that grows in shallow water also known as field grass or four-leaf vegetable.)
洛神:洛水女神。 (Luò shén: the goddess of the Luo River.)
《莲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某个年代的夜晚。诗人在某个夜晚进入了一个荷塘,被眼前无边无际的荷塘景色所震撼,于是产生了创作的灵感。这个荷塘的景色是如此广阔,以至于诗人无法一眼望到尽头。在这个夜晚,诗人感受到了荷塘的宁静与美丽,这种感受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描绘荷塘景色的诗歌。尽管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夜晚进入“绿塘”时的情感和灵感。这首诗通过描绘荷塘的广阔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莲花》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诗通过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方式,突出了晚间塘景的特点。诗中没有直接描写莲花,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莲叶、花等以“洛神”之“袜”来形容,以莲蕊的静态特征来表现塘景。诗中还运用了典故,但并不显露痕迹。整首诗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有浓厚的色彩,又有细密的结构。 《莲花》赏析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