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以其深情的诗歌和政治见解而闻名于世。然而,他的一生并不顺利,最终以悲剧收场。
据传,屈原在楚国政治斗争中遭到排挤和诬陷,最终被贬谪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在这段流亡的岁月中,他深感国家的衰败和社会的不公,对于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和悲愤。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在临终前,屈原写下了这篇作品。学者们对于这篇作品的真实性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屈原最后的绝笔,有人则认为这是后人伪造的。然而,无论真伪如何,这篇作品都展现了屈原深沉的思想和对自己时代的反思。
有人认为这篇作品不是屈原所写,主要是因为其中的异词较少。然而,这并不能完全否定这篇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与持此篇作者为屈原的论点相比,认为这篇作品是屈原所写的论点更具有说服力。毕竟,屈原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情感都深深地融入了他的作品中。
因此,无论这篇作品的真实性如何,我们都不能剥夺屈原对于这篇作品的著作权。这篇作品不仅是屈原个人的创作,更是他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和呼唤。它代表了屈原作为一位伟大文化人的精神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理解屈原和他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诗文: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心纯庬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独障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