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诗是李贺的一首较为难懂的作品,历代各家对此诗的解说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解说。
第一种解说是长生说。清代的王琦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人们为了长生而祈求湘神弹琴以迎接帝子,希望能够得到神的降临和长生的赐予。他认为诗中的帝子是天帝之女,而非《楚辞》所称的尧女之帝子。近人在《李贺诗集》中也指出此诗的主题是祈求长生。诗中的前两句描绘了月明和雁啼的景象,接着描述了人们求长生的愿望。后四句则描写了山头老桂散发幽光,水中雌龙怨呤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神的期待和失望。最后一句则是希望通过献珍珠来祈求神的降临。
第二种解说是讽刺说。姚文认为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他认为李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庄宪皇太后。当时正值大水泛滥,饶州上报漂失四千七百户。李贺通过这首诗讽刺庄宪皇太后采取仙药求长生,却无法延长她的寿命。诗中的帝子指的是庄宪皇太后。姚文认为庄宪皇太后葬礼的那一年,又遭遇了鄱阳秋水为灾,这不是湘妃来迎接,桂香水寒,雌龙怀恨,相互哀悼的情景吗?
第三种解说是对比说。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认为这首诗似乎是在嘲笑一个公子追求女道士的故事。他认为诗中的帝子是指《九歌》中所称的尧女。诗中的前四句描写了上古两位妃子的贞节,后四句则描写了后世帝女的放荡。上半部分是客观的描写,下半部分则是主观的评价。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意境较为难懂,不同的解说角度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理解。无论是长生说、讽刺说还是对比说,都展示了李贺独特的诗歌才华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