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子歌》原文赏析

  • [
    táng
    dài
    ]
  • dòng
    tíng
    míng
    yuè
    qiān
    liáng
    fēng
    yàn
    tiān
    zài
    shuǐ
  • jiǔ
    jié
    chāng
    shí
    shàng
    xiāng
    shén
    dàn
    qín
    yíng
  • shān
    tóu
    lǎo
    guì
    chuī
    xiāng
    lóng
    yuàn
    yín
    hán
    shuǐ
    guāng
  • shā
    zǒu
    bái
    shí
    láng
    xián
    zhēn
    zhū
    zhì
    lóng
    táng

原文: 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
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相关标签:抒怀怀才不遇讽刺

译文及注释

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洞庭:在长沙巴陵,广圆五百里。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长沙巴陵,面积广阔,约五百里。)

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菖蒲:香草名。《神仙传》:“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王兴采食之,得长生焉。”
(菖蒲:一种香草,传说中岳石上的菖蒲有九个节,王兴采食后得到长生。)

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
桂老:故其香为古香。《史记.夏纪》:“天降龙二,有雌雄。”帝子女神故 曰雌龙。
(桂老:指山头上的古老桂树吹拂着古香,雌龙怨吟着寒冷的水光。雌龙指女神。)

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白石郎:水神。古乐府《白石郎曲》:“白石郎,临江居。前导江伯后从 鱼。”龙堂:河伯之所居。《楚辞》:“鱼鳞屋兮龙堂。”此句犹《楚辞》“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之意。
(白石郎:水神的别称。古乐府《白石郎曲》中有“白石郎,临江居。前导江伯后从鱼。”的描述。龙堂指河伯的居所。《楚辞》中有“鱼鳞屋兮龙堂。”的描述。这句话与《楚辞》中“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有相似之处。) 《帝子歌》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帝子歌:《楚辞》中的一首歌曲,歌词中提到了帝子降临在北渚。帝子指的是尧的女娥皇女英。

洞庭:指的是位于长沙巴陵的洞庭湖,湖面广阔,周围约有五百里。

菖蒲:一种香草的名字。在《神仙传》中有记载:“中岳山上的菖蒲,每一寸有九个节,王兴采食它,得到了长生不老的效果。”

桂老:指的是桂树的老树,因为其香气古朴而被称为古香。在《史记.夏纪》中有记载:“天降下两条龙,有雌雄之分。”帝子是女神,所以被称为雌龙。

白石郎:水神的名字。在古代乐府《白石郎曲》中有描述:“白石郎,居住在江边。他在前面引导江伯,在后面跟随鱼群。”

龙堂:河伯居住的地方。在《楚辞》中有句诗:“鱼鳞屋,龙堂。”这句诗的意思与《楚辞》中的“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相似,都是在形容河伯的居所。 《帝子歌》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李贺的一首较为难懂的作品,历代各家对此诗的解说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解说。

第一种解说是长生说。清代的王琦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人们为了长生而祈求湘神弹琴以迎接帝子,希望能够得到神的降临和长生的赐予。他认为诗中的帝子是天帝之女,而非《楚辞》所称的尧女之帝子。近人在《李贺诗集》中也指出此诗的主题是祈求长生。诗中的前两句描绘了月明和雁啼的景象,接着描述了人们求长生的愿望。后四句则描写了山头老桂散发幽光,水中雌龙怨呤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神的期待和失望。最后一句则是希望通过献珍珠来祈求神的降临。

第二种解说是讽刺说。姚文认为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他认为李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庄宪皇太后。当时正值大水泛滥,饶州上报漂失四千七百户。李贺通过这首诗讽刺庄宪皇太后采取仙药求长生,却无法延长她的寿命。诗中的帝子指的是庄宪皇太后。姚文认为庄宪皇太后葬礼的那一年,又遭遇了鄱阳秋水为灾,这不是湘妃来迎接,桂香水寒,雌龙怀恨,相互哀悼的情景吗?

第三种解说是对比说。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认为这首诗似乎是在嘲笑一个公子追求女道士的故事。他认为诗中的帝子是指《九歌》中所称的尧女。诗中的前四句描写了上古两位妃子的贞节,后四句则描写了后世帝女的放荡。上半部分是客观的描写,下半部分则是主观的评价。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意境较为难懂,不同的解说角度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理解。无论是长生说、讽刺说还是对比说,都展示了李贺独特的诗歌才华和思想深度。 《帝子歌》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贺的照片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

猜您喜欢

美人梳头歌

唐代 李贺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长歌续短歌

唐代 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赠陈商

唐代 李贺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