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
乌鹊离去穿线月,萤火飞入晒衣楼。
牛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
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注释: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晚。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
浦:水边。别浦:指天河、银河。王琦云:“以其为牛女二星隔绝之地,故谓之曰别浦。”
罗帷:丝制帷幔。战国楚宋玉《风赋》:“跻于罗帷,经于洞房。”
“鹊辞”句:七夕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事见应劭《风俗通义》。又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除,以乞巧。事见宗懔《荆楚岁时记》。
花:黎简校作“萤”。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诗:“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暗喻自己与所眷恋的女子不能团圆。
玉钩:状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复圆,寓人间别而重逢意。
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三·〈苏小小歌〉序》:“《乐府广题》曰:‘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这里指自己曾经欢遇的女郎。
更:《全唐诗》校“一作又”。一秋:即一年。
《七夕》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朱自清所写的,题目为《李贺年谱》。根据朱自清的记载,这首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并未详细说明。然而,从诗的内容来看,可以推测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七夕节念念不忘的女子的抒情之作。根据朱自清另外一篇作品《恼公》的描述,诗人和这位女子确定了他们的感情关系,而这一天正是前一年的七夕节。因此,可以推断这首诗是诗人在怀念他们的定情日时所写的。 《七夕》创作背景详情»
相聚。可是,天上的金境和人间的玉钩相隔甚远,他们的相思只能化作无尽的眷恋和无尽的遗憾。这一颔联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渴望和无奈,以及对于牛郎织女的祝福和期盼。
整首诗以七夕为背景,通过对牛郎织女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相聚与分离的悲欢离合,以及诗人自身的相思之苦。诗人通过对比和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心情与牛郎织女的故事相融合,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同时,诗人通过对七夕习俗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