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似深秋落叶倏然离去,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茂陵(mào líng):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
刘郎(liú láng):指汉武帝。
深秋落叶倏然离去:形容汉武帝的离世突然而快速,如同秋天的落叶。
神马(shén mǎ):指汉武帝的坐骑。
嘶鸣(sī míng):马的叫声。
杳无踪迹(yǎo wú zōng jì):消失得无影无踪。
画栏内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散发着阵阵幽香,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已是苔藓满布。
画栏(huà lán):围绕庭院的栏杆。
桂树(guì shù):常绿乔木,花香浓郁。
三十六宫(sān shí liù gōng):指长安城内的宫殿和别墅。
苔藓(tái xiǎn):生长在湿润环境中的植物。
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魏国(wèi guó):指魏朝的国家。
铜人(tóng rén):指承露盘上的铜仙人。
异地(yì dì):指远离长安的地方。
寒风直射(hán fēng zhí shè):寒冷的风直接吹向。
眼珠(yǎn zhū):眼睛的珠子。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回想起往日的君主,铜人不禁潸然泪下。
汉月(hàn yuè):指与汉武帝相伴的月亮。
官邸(guān dǐ):官员的住所。
潸然泪下(shān rán lèi xià):不禁流下悲伤的眼泪。
只有枯衰的兰草在通向咸阳的古道送别,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上天若有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兰草(lán cǎo):指干枯凋谢的兰花。
咸阳(xián yáng):古代的一个城市,现在是陕西省咸阳市。
兴亡盛衰(xīng wáng shèng shuāi):指国家的兴盛和衰败。
上天若有情(shàng tiān ruò yǒu qíng):指上天若有感情。
变得衰老(biàn dé shuāi lǎo):指上天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独出长安的承露盘,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承露盘(chéng lù pán):一种祭祀用的器皿。
荒凉(huāng liáng):荒芜冷落。
渭水(wèi shuǐ):陕西省的一条河流。
《金铜仙人辞汉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李贺在公元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的途中所作的一首诗。据朱自清《李贺年谱》的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在这段旅途中创作的。在这个时候,李贺的心情十分复杂,他百感交并,思绪万千,因此创作了这首充满非凡想象的诗作,将自己的悲伤寄托于金铜仙人的耳朵之中。这个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也为诗作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金铜仙人辞汉歌》创作背景详情»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李贺的一首诗,通过描写金铜仙人临别时的悲伤泪下,表达了亡国之恸的情感。整首诗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诗的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汉武帝曾经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然而,最终他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突然离去,只留下茂陵荒冢。尽管他在世时威风凛凛,被誉为一代天骄,但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他只是偶然出现的泡影。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展现了李贺傲慢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其次,诗的中间四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酸苦惨凄情态,表达了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特别是“酸”、“射”两个字,将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意义非常丰富。
最后,诗的末四句描写了金铜仙人在离去途中的情景。诗中的“衰兰”一词,既描写了形象,又表达了情感,主要是因为忧愁而“衰败”。而“天若”一词则设想了奇特而辽远的意境,情感深沉,被称为“奇绝无双”。最后两句进一步描述了金铜仙人对别离的痛苦和不舍,虽然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令人深感动容。
整首诗通过描写金铜仙人的离去,表达了亡国之恸的情感。诗中展现了李贺傲慢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同时通过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金铜仙人辞汉歌》赏析详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