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贺的照片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

人物生平

李贺的出生背景和家庭境况使他成为了一个宗室王孙。他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家族属于唐宗室的远支,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然而,由于武则天执政时对高祖子孙的大规模杀戮,李贺的家族早已衰落,家道中落,隐居在昌谷。尽管如此,李贺对自己的高贵血统仍然感到自豪,并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及。

李贺的家境非常贫寒。他在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他的父亲李晋肃曾在边境从事工作,但很快就去世了。母亲郑氏生了一女两个儿子,家境更加贫困。李贺和他的兄弟外出谋生,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不得不进行艰苦的努力。

李贺从小就展现出了才华。他身材瘦弱,长相与众不同。他聪明过人,七岁就能写诗,擅长速写。相传在贞元十二年,当时年仅七岁的李贺在韩愈和皇甫湜的造访下写下了《高轩过》一诗,让韩愈和皇甫湜大为惊讶。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贺白天骑驴寻找灵感,晚上整理自己的作品,十分刻苦。李商隐在《小传》中写道:“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到了贞元二十年,李贺已经在京城声名鹊起,与李益齐名。

唐顺宗永贞元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人进行改革,被称为永贞革新。然而,宦官俱文珍与贵族官僚勾结,改变了年号为永贞,并迫使顺宗称病退位,新政也因此失败。次年,顺宗去世,李贺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李贺人物生平详情»

轶事典故

生无法进入官场的遗憾。



尽管李贺没有进入官场,但他的诗歌才华却是无可置疑的。他的诗作充满了浓厚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达。他的诗歌语言犀利而生动,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他的诗作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包括自然景观、历史传说、人物描写等等,展现了他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李贺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运用夸张、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作更加生动有趣。他的诗作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想象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他的诗作语言华丽而富有音乐感,读起来如同音乐般动听。他的诗作情感丰富而深沉,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感悟。



李贺的诗歌影响深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诗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诗史之巨星”。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世也一直备受推崇。他的诗作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李贺的诗歌才华让人惊叹,他的诗作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他的诗作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世界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而且在后世也一直备受推崇。他的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这是一个无法估量的问题。他的诗歌才华如此出众,他的创作激情如此澎湃,他的艺术表达如此独特,他的思想深度如此丰富,他的诗作如此广泛而深入地触及人们的内心。他的诗作是一座永不干涸的泉源,是一片永不枯竭的绿洲,是一颗永不熄灭的明灯。他的诗作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给人以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李贺轶事典故详情»

年谱

李贺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才华早在幼年时期就得到了认可。据记载,他在7岁时就能够写出有章法的文章,引起了韩愈和皇甫湜的注意。他们在经过李贺的家时,让他写一首诗,李贺毫不犹豫地拿起笔写下了一首名为《高轩过》的诗,让两位前辈大为惊讶。从此以后,李贺的名字开始在京城中传开。

在15岁时,李贺被认为与李益齐名,但这一说法存在争议。因为李益比李贺大很多,而且已经成名多年。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只是指他们都以乐府诗见长。虽然李益的名声更早,但李贺的才情也不容忽视,他能够与前辈们相媲美。

在16岁时,唐顺宗继位,但他很快就生病了。他任用了王叔文、韦执谊等人进行改革,被称为永贞革新。然而,宦官俱文珍与贵族官僚勾结,迫使顺宗退位,新政也随之失败。次年,顺宗病死。一些唐代诗人在他们的诗文中暗指,暗示顺宗并非因病而死,而是被害身亡。李贺在成年后得知这件事后,写下了《汉唐姬饮酒歌》来讽刺顺宗。

18岁时,李贺写了一首歌曲《雁门太守行》去拜访韩愈。虽然小说不能完全相信,但这个故事被保存了下来。在同一年,他的父亲去世,这使得他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可能也是他年少时参加考试的原因之一。他参加了河南府的考试,写了一首名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的作品,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是,有人诋毁他说:“父亲名声很高,儿子却没有考中进士。”韩愈为此写了《讳辨》。然而,李贺最终没有通过礼部的考试,落榜了。

19岁时,李贺离开京城返回昌谷,写下了《出城》一诗,其中有“卿卿忍相问”的句子,可以推测他在进京赴考之前已经结婚了。在十月期间,他再次前往长安。途经洛阳时,韩愈和皇甫湜前来慰问落榜的人,李贺写下了《高轩过》以答谢。十月十四日,他写下了《仁和里杂叙皇甫湜》,与前辈告别。到了长安后,他尝试拜访一些官员,但没有成功。

20岁时,经过宗人的推荐和考核,李贺的父亲得到了官职。 李贺年谱详情»

诗词特点

李贺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受到了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的影响。经过自己的熔铸和苦吟,他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风格。

李贺的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如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力神奇瑰丽、旖旎绚烂。他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诗中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银浦流云学水声”、“玉轮轧露湿团光”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追求“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因为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四字真言,鬼、泣、血、死,所以他被称为诗鬼。

长吉的另一个特点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他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他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被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后来的宋人贺铸、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许多文人学者对李贺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杜牧称赞他为“骚之苗裔”,王夫之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毛先舒认为:“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薛雪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潜认为李贺是唐代解乐府遗法的唯一人。可以看出,李贺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总之,李贺的诗歌独具特色,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他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他的作品受到了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的影响,经过自己的熔铸和苦吟,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许多文人学者都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贺诗词特点详情»

诗作概览

李贺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歌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他讽刺了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他写这类作品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早年他居住在昌谷,邻近洛阳到长安的大道,这条道路是征调运输所必经之地,使他亲眼目睹了人民所受的重赋剥削,统治阶级的淫奢恶行。后来他在京城羁旅,游历南北,目睹了贵族官僚的腐朽骄奢,宦官集团的乱政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这些经历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愤慨之情。李贺所写的这类诗篇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有的直接陈述时事,有的借古刺今。例如,他隐射抨击了永贞宫变的事件,如《汉唐姬饮酒歌》;他批判了唐宪宗沉湎迷信、追求长生的行为,如《仙人》《昆仑使者》《神弦》《苦昼短》《官街鼓》;他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如《秦王饮酒》《雁门太守行》《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上之回》;他揭露了藩镇祸国殃民的行为,如《猛虎行》《公出无门》;他反映了权贵骄奢淫逸、好景不常的现象,如《荣华乐》《秦宫诗》《牡丹神曲》《夜饮朝眠曲》《贵公子夜阑曲》《嘲少年》《梁台古愁》;他讽刺了宦官专权、乱政无能,如《吕将军歌》《感讽五首》(其二)《感讽六首》(其二、四);他反映了边塞敌人侵扰、抗敌士兵艰苦生活的情况,如《摩多楼子》;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如《老夫采玉歌》《感讽五首》(其一);他同情妃嫔悲苦的生活,如《宫娃歌》《堂堂》;他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军事活动,如《黄家洞》。

其次,他个人发愤抒情。李贺怀抱着积极用世的政治理想,尽管他遭遇了仕途困厄,身体也饱受疾病之苦,但他也有许多诗篇表达了对官宦生活的不满,表现了对“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的官宦生活的不满,以及对“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他不甘沉沦,发出了“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的豪言壮志。

李贺的诗歌创作丰富多样,既反映了社会现实,又表达了个人情感。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贺诗作概览详情»

故里

李贺,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故里位于当今宜阳县三乡乡的昌谷。昌谷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连昌河从陕县源头开始,自西北向东南穿过谷地,经过洛宁县东北境进入宜阳三乡,最终注入洛河。昌谷之名即以连昌河谷而得名。

根据《宜阳县志》的记载,李贺曾经在昌谷栖息。在他的诗歌中,有许多直接以昌谷为题材的作品。例如,《南园十三首·其二》中的“宫北田塍晓气酣”一句,宫指的就是连昌宫。连昌宫建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也被称为玉阳宫、兰昌宫。连昌宫的遗址就在连昌河谷,离李贺的故宅也不远。

昌谷周边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景点。西边有“汉刹云山”(光武庙),南边有女几山,两者隔河相望。在连昌河的西岸,矗立着一座名为五花寺塔的古塔。这里曾经吸引了许多权贵名人,如武则天、唐玄宗、张九龄、岑参、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他们都在这里吟咏唱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

李贺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故里昌谷是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昌谷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昌谷的美景和人文景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昌谷作为李贺的故乡,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根基。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昌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无疑为李贺提供了灵感的源泉,使他的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昌谷作为李贺的故里,不仅是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也是他对家乡深情厚意的表达。这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为他的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无论是李贺还是其他许多权贵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使昌谷成为了一个文化名片。 李贺故里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