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风乍起》原文赏析

  • jīn
    mén
    ·
    fēng
    zhà
  • [
    dài
    ]
    féng
    yán
  • fēng
    zhà
    chuī
    zhòu
    chí
    chūn
    shuǐ
    xián
    yǐn
    yuān
    yāng
    xiāng
    jìng
    shǒu
    hóng
    xìng
    ruǐ
  • dǒu
    lán
    gān
    sāo
    tóu
    xié
    zhuì
    zhōng
    wàng
    jūn
    jūn
    zhì
    tóu
    wén
    què

原文: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婉约写景愁情思念谒金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风忽然吹起,吹得池塘的春水泛起涟漪。在花间小径里无聊地逗引着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放在指尖轻轻揉搓。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指以谒见皇帝为主题的词曲。
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独:一作“遍”
碧玉搔头:一种碧玉做的簪子。《西京杂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谒金门·风乍起》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两句描写了女主人公独自倚在斗鸭阑干上,手中拿着碧玉梳子,斜斜地垂下来。斗鸭阑干是园中的一种雕饰,女主人公倚在上面,表示她的孤独和无聊。碧玉梳子是她的发饰,她在梳理头发的同时,也在思念丈夫。这两句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动作和环境,进一步表现了她的寂寞和思念之情。

整首词以描写女主人公的心情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境的营造,展现了她的苦闷和孤独。词中运用了双关语、倒装句和象征手法,使词意更加深远。同时,词中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心理困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冯延巳的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意境构建,表现了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遭遇。词中的双关语、倒装句和象征手法使词意更加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谒金门·风乍起》赏析详情»

赏析二

为是花间派词人的作品。词中描绘了女主人公在春天里的愁苦和期待心上人到来的情景。通过描写春风吹皱池水和女主人公手挼红杏花蕊的细节,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感情。她感到自己的命运不如鸳鸯,甚至妒忌它们的幸福。下片中,女主人公无法排遣愁苦,一切景物都无法引起她的兴致。直到听到喜鹊的叫声,她才抬起头,希望心上人真的要来了。词以一种淡淡的欢乐结束,给女主人公留下一线新的希望。然而,喜鹊报喜的可靠性难以确定,读者可以想象女主人公接下来可能面临的失望和悲哀。整首词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和不安,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担忧。 《谒金门·风乍起》赏析二详情»

简析

冯延巳是一位擅长以景托情的词人,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个人的哀怨情感。他的作品清丽、细密、委婉、含蓄,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一首怀春小词尤为脍炙人口,尤其是其中的名句“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以描写景物为主,描述了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的平常景象。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涟漪所引起的波澜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尽管她表现得悠闲自在,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中可以看出,她的心思其实完全不在这里。随着几声喜鹊的欢叫,她的脸上顿时涌上了一阵红晕——她盼念已久的丈夫终于回家了,这让她的心情像小鹿一样乱撞乱跳。

通过这首词的描写,冯延巳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物的内心情感相结合,展现了女性对丈夫归来的期盼和喜悦之情。他以细腻的笔触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将读者带入了这位女性的内心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了她的喜悦和激动。这种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使得这首词在当时就备受赞誉,并且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 《谒金门·风乍起》简析详情»

五代诗人冯延巳的照片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是五代时期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他曾在南唐担任宰相,过着优裕舒适的生活。冯延巳的词作多以闲情逸致为主题,充满了文人的气息,对北宋初期的词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才纵横,被宋初《钓矶立谈》评价。他的词集名为《阳春集》。

关于冯延巳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提供,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查找相关资料。

猜您喜欢

从军行七首

唐代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代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江神子·十日荷塘小隐赏桂呈朔

宋代 吴文英

西风来晚桂开迟。月宫移。到东篱。簌簌惊尘,吹下半冰规。拟唤阿娇来小隐,金屋底,乱香飞。
重阳还是隔年期。蝶相思。客情知。吴水吴烟,愁里更多诗。一夜看承应未别,秋好处,雁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