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二:
这首诗的创作年代、背景和情节难以确定。从诗中的春风倚棹阖闾城一句可以推测,这首诗应该是在苏州城写的。根据现有的史料,我们知道诗人一生中曾两次离开苏州,一次是被贬为南巴尉时,一次是赴淮西鄂岳转运史判官时。被贬南巴尉是在唐肃宗至德三年初,诗中的春风、春寒一句证明了这首诗是在冬末春初创作的,与被贬南巴的时令相符。而诗末的青袍今已误儒生一句则证明了这首诗是在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创作的。此外,青袍也称为青衿,根据唐朝的服饰制度,南巴尉属于从九品下,正好服青。因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大约是在至德三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即将赴任之际创作的。
这首诗的气韵流畅,音调和谐美妙,景物描写细腻委婉,令人回味无穷。诗中的抒情之处,透露出离别的愁苦,给人一种深沉凝重的感觉。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这两句诗表达了在春风初起的时节,诗人即将踏上漫长的旅程,船停靠在苏州城外,好友严士元前来送别。两人相互握手,心情复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诗人的内心就像水国变幻莫测的天气,时晴时阴,时好时坏,还带有初春的寒意。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意思很明了,但仔细品味,会觉得意境无穷。雨细得让人察觉不到,直到衣服被渐渐湿透,才会意识到。这种自然景象,只有在水国才常见。花儿落地,是因为春风和春雨的作用,前后相继,互为因果。这两句诗历来都受到人们的称赞,《对床夜语·卷三》中说:人们都知道刘长卿的五言诗,但不知道他的七言诗也同样优秀。……散句如‘叹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些诗句都可以作为写景的范例。对于这两句诗,有些研究者认为,这是主客谈笑之间,忽略了客观环境的变化,偶然才发现雨已湿透衣服,花已落地。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细微之处的敏感,以及对自然变化的细致观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在离别和困境中的内心世界。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