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菩萨蛮》是一首唐朝教坊曲,也被称为《子夜歌》或《巫山一片云》。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中一位女子高髻金冠,身穿璎珞,因此被称为菩萨蛮队。乐工们为了她而创作了《菩萨蛮曲》。这首曲子并不是指菩萨发脾气耍蛮,而是以菩萨蛮队的形象来表达对她的赞美。
在唐玄宗时期,汝阳王李琎被称为“花奴”。奴是一种昵称,类似于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寄奴”,以及李白称自己儿子的名字“明月奴”。李琎擅长演奏羯鼓,这是一种形状像漆桶的乐器,两端都可以敲击。据说羯鼓起源于匈奴。
玄宗也喜欢羯鼓,对李琎格外钟爱。他曾说:“花奴姿质明莹,肌发光细,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玄宗还曾在二月初一的早晨,看到宫中景色明丽,柳树和杏树即将开花,便命令高力士演奏羯鼓,奏出一曲《春光好》。曲终时,花已经开放。玄宗笑着说:“这件事难道不足以让我成为天公吗?”玄宗以鼓催花的狂妄自豪与祖母则天大帝以诗催花的做法一脉相承。
唐朝人的任性纵情总是带着与天地亲近的色彩,就像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红日高山丛莽中尽情舞蹈一样。后来,达官贵人在宴会上常常敲鼓助兴。然而,后来的人们很少有那种肆意无畏的兴致,更多的是小心翼翼地不忍覆馀觞,越是想留住美好的景象,越容易多愁善感,临风时泪水不禁流下。这种气质带有刻意的萧瑟和黯然。
这首词从离筵的情景开始写起,用羯鼓催花的典故实现了花开即落的暗示。通过描绘盛筵即将散去,离别即将来临的情景,表达了伤春和伤别的惆怅之情。下阕继承了上阕的情景和情绪,并进一步描绘了今日空自对月的寂寞凄清。最后两句写出了月下痴情思念的实际情景,以及无法排解的愁苦和幽伤。
容若的词集中还有另一阕《菩萨蛮》:“梦回酒醒三通鼓,断肠啼鴃花飞处。新恨隔红窗,罗衫泪几行。相思何处说?空对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团圞照鬓丝。”这一阕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与前面的阕段非常相似。许多评论家认为这可能是初稿,而前面的阕段则是改稿,因为两者之间有很多改动。然而,在结集时,这两首词被并列收录。
总的来说,《菩萨蛮》这首词通过羯鼓催花的典故和离别的情景,表达了伤春伤别的惆怅之情。词中的情感和意境都非常凄美,展现了唐朝人独特的豪放和多愁善感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