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原文赏析

  • mán
    ·
    cuī
    huā
    weì
    xiē
    huā
  • [
    qīng
    dài
    ]
    lán
    xìng
  • cuī
    huā
    weì
    xiē
    huā
    jiǔ
    xǐng
    jiàn
    cán
    hóng
    rěn
    shāng
    lín
    fēng
    leì
    shǔ
    xíng
  • fěn
    xiāng
    kàn
    yòu
    bié
    kōng
    shèng
    dāng
    shí
    yuè
    yuè
    dāng
    shí
    qīng
    zhào
    bìn

原文: 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馀觞,临风泪数行。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相关标签:离别写花菩萨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催促春花盛开的鼓声一直还没有停,酒醒之后已经看见落花纷纷扬扬。不忍倾杯一饮而尽这酒杯中残余的薄酒。面对秋风,离情别绪顿生,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可爱的人儿阿,如今这离别又出现在眼前,寂空无所依,只留下一轮圆月,独立天际,甚至就连这月亮也与当时我们在一起时不同,你看这凄凉的清光缕缕地照在我的青丝上,如何不催人泪下。

注释:
菩萨蛮:《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花奴:唐玄宗时汝阳王李琎的小字。
残红舞:指花落。
覆:倾翻酒杯,指饮酒。
馀觞(yúshāng):杯中所剩残酒。
粉香:代指钟爱的女子。
“月也”二句:如今的月光也与当时不同了,只照着我的鬓发。 《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清代中后期,中国的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诗词创作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而在这个时期,一位名叫卢氏的词人的妻子不幸去世了。这位词人深爱着他的妻子,对她的离世感到非常悲痛和惋惜。为了纪念和哀悼他的亡妻,他决定写下一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首词被他命名为《菩萨蛮》。在这首词中,词人借用了佛教的意象,将自己的妻子比作了菩萨,表达了他对妻子的崇敬和敬仰之情。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妻子的美丽和善良,将她比作了一朵盛开的莲花,象征着她的纯洁和高尚。词人深情地描绘了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回忆起妻子生前的种种美好时光,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这首词以其深情和悲怆的笔调,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它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种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和追问。通过这首词,词人向读者传递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爱情的执着,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爱情的价值的思考。

《菩萨蛮》成为了清代中后期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诵和赞美。它不仅仅是一首词作,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它通过词人对妻子的深情表达,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作不仅仅是词人对妻子的纪念,更是一种对爱情和生命的颂扬和赞美。 《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这首词通过描写临别前和临别时的环境和心理状态,表达了相思之情。上片描写了临别前的心绪不宁,通过饮酒和愁肠百结的矛盾心态来表现。下片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面对离别的剧烈情感变化,描述了突然感到物非人非的强烈情感。上片中的情感还在自控的范围内,最多只是愁肠百结和临风泪数行,即使情人问起,她可能还会忍住说是眼中吹进了沙子。下片则明显增强了情感,面对即将无法再见到所爱之人的事实,情感上难以忍受。她认为物是人非,连天上的圆月也变得冷酷无情,营造了一种内心恐惧感、寂寞感和空虚感。

这首词中的“催花未歇花奴鼓”一句引用了唐代玄宗时人物李琏的典故。李琏是大唐睿宗皇帝的嫡孙,被封为汝阳郡王。他是一个长相俊美姣好、音乐才能很强的美男子,擅长弓和羯鼓。唐玄宗对他非常喜欢,曾亲自教他音律和羯鼓。这个典故的引用使词中的意境更加丰富,增加了可玩味的元素。

这首词写思恋和离别,用词巧妙,典故也有可玩味之处。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悲伤和思念之情,读之令人心生惨然之感,引起起身无绪、怅然若有所思的情绪。 《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赏析二详情»

赏析

《菩萨蛮》是一首唐朝教坊曲,也被称为《子夜歌》或《巫山一片云》。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中一位女子高髻金冠,身穿璎珞,因此被称为菩萨蛮队。乐工们为了她而创作了《菩萨蛮曲》。这首曲子并不是指菩萨发脾气耍蛮,而是以菩萨蛮队的形象来表达对她的赞美。

在唐玄宗时期,汝阳王李琎被称为“花奴”。奴是一种昵称,类似于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寄奴”,以及李白称自己儿子的名字“明月奴”。李琎擅长演奏羯鼓,这是一种形状像漆桶的乐器,两端都可以敲击。据说羯鼓起源于匈奴。

玄宗也喜欢羯鼓,对李琎格外钟爱。他曾说:“花奴姿质明莹,肌发光细,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玄宗还曾在二月初一的早晨,看到宫中景色明丽,柳树和杏树即将开花,便命令高力士演奏羯鼓,奏出一曲《春光好》。曲终时,花已经开放。玄宗笑着说:“这件事难道不足以让我成为天公吗?”玄宗以鼓催花的狂妄自豪与祖母则天大帝以诗催花的做法一脉相承。

唐朝人的任性纵情总是带着与天地亲近的色彩,就像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红日高山丛莽中尽情舞蹈一样。后来,达官贵人在宴会上常常敲鼓助兴。然而,后来的人们很少有那种肆意无畏的兴致,更多的是小心翼翼地不忍覆馀觞,越是想留住美好的景象,越容易多愁善感,临风时泪水不禁流下。这种气质带有刻意的萧瑟和黯然。

这首词从离筵的情景开始写起,用羯鼓催花的典故实现了花开即落的暗示。通过描绘盛筵即将散去,离别即将来临的情景,表达了伤春和伤别的惆怅之情。下阕继承了上阕的情景和情绪,并进一步描绘了今日空自对月的寂寞凄清。最后两句写出了月下痴情思念的实际情景,以及无法排解的愁苦和幽伤。

容若的词集中还有另一阕《菩萨蛮》:“梦回酒醒三通鼓,断肠啼鴃花飞处。新恨隔红窗,罗衫泪几行。相思何处说?空对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团圞照鬓丝。”这一阕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与前面的阕段非常相似。许多评论家认为这可能是初稿,而前面的阕段则是改稿,因为两者之间有很多改动。然而,在结集时,这两首词被并列收录。

总的来说,《菩萨蛮》这首词通过羯鼓催花的典故和离别的情景,表达了伤春伤别的惆怅之情。词中的情感和意境都非常凄美,展现了唐朝人独特的豪放和多愁善感的气质。 《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照片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忆王孙·刺桐花底是儿家

清代 纳兰性德

刺桐花底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
睡起重寻好梦赊。
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

生查子·短焰剔残花

清代 纳兰性德

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老马

唐代 姚合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
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