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寘序的赏析

赏析
第三段,写送行。本段以杨寘送行为背景,通过描写杨寘离别时的情绪和作者对杨寘的思念之情,进一步展示了琴声的魅力和作者对琴的热爱。作者写道:“今君之去,予之琴,予之琴,予之琴”,反复强调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表达了作者对杨寘的深情厚意。最后,作者以“琴声不绝于耳,思绪不离于心”作为结尾,再次强调了琴声对作者的影响和琴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整篇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学琴的经历、琴声的表达以及送行的情景,展示了琴对作者的重要性和影响。作者通过琴声来治愈自己的忧郁,通过琴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琴声来与好友杨寘交流和送行。文章情感真挚,表达含蓄,通过琴声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琴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整篇文章结构严密,情感流转自然,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动。


诗文: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疾,生乎忧者也。
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
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喜怒哀乐,动人必深。
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
风俗饮食异宜。
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送别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