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寘序》原文赏析

  • sòng
    yáng
  • [
    sòng
    dài
    ]
    ōu
    yáng
    xiū
  • cháng
    yǒu
    yōu
    yōu
    zhī
    tuì
    退
    ér
    xián
    néng
    zhì
  • ér
    xué
    qín
    yǒu
    rén
    sūn
    dào
    shòu
    gōng
    shēng
    shǔ
    yǐn
    jiǔ
    ér
    zhī
    zhī
    zhī
    zài
  • shēng
    yōu
    zhě
  • yào
    zhī
    zhě
    néng
    gōng
    zhī
    ruò
    shēng
    zhī
    zhì
    zhě
    néng
    xīn
    zhī
    suǒ
    píng
  • xīn
    ér
    píng
    zhě
    zhī
    wàng
    zaī
  • qín
    zhī
    weí
    xiǎo
    zhì
    zhě
    weí
    gōng
    zhě
    weí
    cāo
    xián
    zhòu
    zuò
    rán
    biàn
    zhī
    zhě
    rán
    huǎn
    zhě
    shū
    rán
    bēng
    liè
    shí
    gāo
    shān
    chū
    quán
    ér
    fēng
    zhì
  • yuàn
    guǎ
    zhī
    tàn
    xióng
    yōng
    yōng
    zhī
    xiāng
    míng
  • yōu
    shēn
    yuǎn
    shùn
    wén
    wáng
    zhī
    yīn
    beī
    chóu
    gǎn
    fèn
    yuán
    zhōng
    chén
    zhī
    suǒ
    tàn
  • dòng
    rén
    shēn
  • ér
    chún
    dàn
    yáo
    shùn
    sān
    dài
    zhī
    yán
    zhī
    wén
    zhāng
    zhī
    yōu
    huàn
    shī
    zhī
    yuàn
  • néng
    tīng
    zhī
    ěr
    yìng
    zhī
    shǒu
    zhě
    dào
    yīn
    xiě
    yōu
    gǎn
    rén
    zhī
    yǒu
    zhì
    zhě
    yān
  • yǒu
    yáng
    jūn
    hǎo
    xué
    yǒu
    wén
    leì
    jìn
    shì
    zhì
  • cóng
    yīn
    diào
    weí
    weì
    jiàn
    zài
    dōng
    nán
    shǔ
    qiān
    wài
    shì
    xīn
    yǒu
    píng
    zhě
  • qiě
    shào
    yòu
    duō
    ér
    nán
    fāng
    shào
    yào
  • fēng
    yǐn
    shí
  • duō
    zhī
    yǒu
    píng
    zhī
    xīn
    zhī
    néng
    jiǔ
    ?
    rán
    píng
    xīn
    yǎng
    qín
    jiāng
    yǒu
    yān
  • zuò
    qín
    shuō
    zèng
    xíng
    qiě
    yāo
    dào
    zhuó
    jiǔ
    jìn
    qín
    weí
    bié

原文: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疾,生乎忧者也。
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
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喜怒哀乐,动人必深。
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
风俗饮食异宜。
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送别序文

译文及注释

孙道滋: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稻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思,却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参加,喝一杯洒,弹一回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注释:
杨寘(zhì):作者的朋友。字审贤,少时有文才,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
幽忧:过度的忧伤和劳累。 《送杨寘序》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1047年,是北宋时期的庆历七年。在这个时期,作者深感杨寘的仕途坎坷,生计多艰,身体又不好,心情忧郁。同时,他们所在的南方之地的风土人情与北方有所不同,让他们感到不适应。因此,为了表达对杨寘的送别之情,作者写下了这篇《送杨寘序》。

在北宋时期,官员的仕途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杨寘的仕途却一直不顺利。他可能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困难,无法得到应有的晋升和认可。这使得他的生计变得艰难,无法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此外,杨寘的身体状况也不好,可能经常生病,导致他的精神状态更加低落和忧郁。

除了个人的困境,作者还提到了南方之地的风土人情与北方的不同。南方的气候、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与北方有所差异,这让杨寘感到不适应。他可能感到孤独和陌生,无法融入南方的社会生活。这种不适应也加重了他的忧郁情绪,使他更加渴望离开这个地方。

为了表达对杨寘的送别之情,作者写下了这篇《送杨寘序》。通过这篇文章,作者向杨寘表达了对他坎坷经历的同情和理解。他希望杨寘能够顺利度过困难时期,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机会。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杨寘身体健康的祝愿,希望他能够恢复健康,重新获得生活的乐趣和活力。

总之,这篇《送杨寘序》是在公元1047年北宋时期写成的。它反映了杨寘的仕途坎坷、生计艰难、身体不好以及对南方之地风土人情的不适应。通过这篇文章,作者表达了对杨寘的同情和祝福,希望他能够度过困难时期,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机会。 《送杨寘序》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第三段,写送行。本段以杨寘送行为背景,通过描写杨寘离别时的情绪和作者对杨寘的思念之情,进一步展示了琴声的魅力和作者对琴的热爱。作者写道:“今君之去,予之琴,予之琴,予之琴”,反复强调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表达了作者对杨寘的深情厚意。最后,作者以“琴声不绝于耳,思绪不离于心”作为结尾,再次强调了琴声对作者的影响和琴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整篇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学琴的经历、琴声的表达以及送行的情景,展示了琴对作者的重要性和影响。作者通过琴声来治愈自己的忧郁,通过琴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琴声来与好友杨寘交流和送行。文章情感真挚,表达含蓄,通过琴声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琴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整篇文章结构严密,情感流转自然,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动。 《送杨寘序》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照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猜您喜欢

纵囚论

宋代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释秘演诗集序

宋代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
二人欢然无所间。
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
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
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
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
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宋代 欧阳修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