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烛影摇红》是周邦彦根据宋徽宗的要求对他人词作进行修改而创作的一首词。这项任务对于周邦彦来说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首先,他需要迎合皇上对于音律的要求,使词作更加丰容宛转,这本身就是一项难事。其次,他需要修改一首已经相对成功的作品,既要保持原作的意旨和风格,又要使之更加完美,更上一层楼,这也是一项难题。最后,作为已经成名的作家,周邦彦在修改他人作品时也需要展现自己的风格特点,这是第三个难点。然而,令人难得的是,周邦彦成功地克服了这三个难题,他的修改工作做得天衣无缝。
首先,周邦彦扩展了词作的容量,上片完全是他增写的内容,并为下片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原作主要是写离情别恨,周邦彦在上片将时间往前推移,着重描绘了女子的美貌以及两人的心心相印。这为下片叙述思念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周邦彦通过描写女子的美貌,特别是她的“娇波眼”,成功地表达了她的风韵。这位女子不仅天生丽质,而且还与男主人公心心相印,使他“几回枢见,见了还休”,以至于产生了“争如不见”的感叹。通过这样的描写,上片从“风流天付”写到相见倾心,为下片描写旧思做了准备。
周邦彦的第二个修改步骤发生在下片,即对原作的几处改动。他的改动原则是更好地表现原作的意旨和主题。原作的第二、三、四句是“向夜阑,乍洒醒,心情懒”,周邦彦将其改为“夜阑饮散春宵短”,不仅更加精炼,而且还描写了男主人公在夜阑饮散之后的孤独,为下一句叙述回忆思绪做了铺垫。第二处改动是“当时谁为唱阳关?”原作为“尊前谁为唱阳关?”周邦彦的改动最主要的地方是将原作的简单叙述眼前情形改为回忆往昔,这样不仅在写法上显得婉转有波折,避免了直接叙述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主人公挥之不去的思念之情。正因为上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铺垫,这样的修改才能够成功。
总的来说,周邦彦在修改《烛影摇红》这首词作时,成功地克服了奉旨修改、修改他人作品以及展现自己风格特点的难题。他通过扩展词作的容量,描绘女子的美貌和两人的心心相印,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同时,他在下片对原作进行了精细的修改,更好地表现了原作的意旨和主题。这样的修改使得整首词作更加完美,更加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