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她的脸儿香喷喷的。胭脂涂得均匀,眉毛用黛色勾画得精巧玲珑。这种淡妆正是宫中的风格。她那种天生的风流气质,完全体现在一双娇波欲流的妩媚眼睛里。我们很早就互相喜欢,常常在宴会上通过眉目传情。也曾经见过几次面,但仅仅是见面,哎,倒不如不见面更好些!红色的烛光摇晃着,夜更深了。宴席散了。美好的春宵,我们只觉得时间太短。啊,当时谁知道会有唱《阳关曲》的一天?但到最后却是天涯海角相隔。离别之情绵绵。有什么办法呢,一切都已经散了。当春天来临时,我只能倚着栏杆,泪流满面,眼看着海棠花开尽,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还独自在黄昏的庭院里苦苦地思念着你。
注释:烛影摇红:词牌名,又名“玉珥坠金环”“忆故人”“秋色横空”等。以毛滂词《烛影摇红·送会宗》为正体,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字,前段五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双调九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的变体。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用来画眉。
萦心:萦绕在心中。可惯:称心爱宠。
顾眄(miǎn):回头看;斜视。
争如:怎么能比得上,何如。
谁会:谁知道。阳关:即《渭城曲》。唐代王维作。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政和七年(1117年)提举大晟府期间创作的。当时,大晟府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由提举负责管理。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政和七年,大晟府的提举是一位富有才华和魅力的官员。他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官职期间积极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他鼓励文人墨客创作诗词,举办文艺活动,为大晟府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作者可能是一位受到提举赏识的文人,他受到提举的鼓励和启发,创作了这首优美的词。词中可能表达了对提举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也可能借此表达了对大晟府繁荣文化的期望和祝福。
在政和七年,大晟府的文化氛围浓厚,文人们互相切磋,相互影响,使得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首词可能是在这样的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它展示了当时文人们的才华和创作热情。
总之,这首词是在政和七年提举大晟府期间创作的,反映了当时大晟府文化繁荣的背景。它是文人们在提举的鼓励下创作的作品,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对大晟府文化事业的热爱。这首词也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艺术发展的见证。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创作背景详情»
《烛影摇红》是周邦彦根据宋徽宗的要求对他人词作进行修改而创作的一首词。这项任务对于周邦彦来说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首先,他需要迎合皇上对于音律的要求,使词作更加丰容宛转,这本身就是一项难事。其次,他需要修改一首已经相对成功的作品,既要保持原作的意旨和风格,又要使之更加完美,更上一层楼,这也是一项难题。最后,作为已经成名的作家,周邦彦在修改他人作品时也需要展现自己的风格特点,这是第三个难点。然而,令人难得的是,周邦彦成功地克服了这三个难题,他的修改工作做得天衣无缝。
首先,周邦彦扩展了词作的容量,上片完全是他增写的内容,并为下片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原作主要是写离情别恨,周邦彦在上片将时间往前推移,着重描绘了女子的美貌以及两人的心心相印。这为下片叙述思念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周邦彦通过描写女子的美貌,特别是她的“娇波眼”,成功地表达了她的风韵。这位女子不仅天生丽质,而且还与男主人公心心相印,使他“几回枢见,见了还休”,以至于产生了“争如不见”的感叹。通过这样的描写,上片从“风流天付”写到相见倾心,为下片描写旧思做了准备。
周邦彦的第二个修改步骤发生在下片,即对原作的几处改动。他的改动原则是更好地表现原作的意旨和主题。原作的第二、三、四句是“向夜阑,乍洒醒,心情懒”,周邦彦将其改为“夜阑饮散春宵短”,不仅更加精炼,而且还描写了男主人公在夜阑饮散之后的孤独,为下一句叙述回忆思绪做了铺垫。第二处改动是“当时谁为唱阳关?”原作为“尊前谁为唱阳关?”周邦彦的改动最主要的地方是将原作的简单叙述眼前情形改为回忆往昔,这样不仅在写法上显得婉转有波折,避免了直接叙述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主人公挥之不去的思念之情。正因为上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铺垫,这样的修改才能够成功。
总的来说,周邦彦在修改《烛影摇红》这首词作时,成功地克服了奉旨修改、修改他人作品以及展现自己风格特点的难题。他通过扩展词作的容量,描绘女子的美貌和两人的心心相印,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同时,他在下片对原作进行了精细的修改,更好地表现了原作的意旨和主题。这样的修改使得整首词作更加完美,更加动人。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赏析详情»
周邦彦(1056年-1121年)是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曾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职务。在徽宗时期,他担任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精通音律,创作了许多新的词调。他的作品主要描写闺情和羁旅,也有一些咏物之作。他的格律非常谨严,语言典丽精雅,尤其擅长长调的铺叙。他被后来的格律派词人所崇拜,被称为“词家之冠”。他的代表作品收录在《清真集》中,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周邦彦于112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