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荫深处传出乌鸦的啼鸣,我掀起小帘,站在朱门之内,身穿单衫凝神伫立。半亩大的庭院里开满了桐花,静静地笼罩着庭院,阴雨阵阵更使人愁思万端。雨滴洒落在空落落的台阶上,竟彻夜未停。何时故友相逢与我在西窗下剪烛,谈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风吹得灯火昏暗,说不尽少年羁旅的无限凄惨艰难。
如今我已年老,时有垂暮之感。春游嬉戏的地方,旅舍酒店烟火不举,正巧是全城禁火过寒食节。酒楼上呼唤美酒的兴致一扫而光,姑且把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乡园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唇酒窝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还挂在树枝?待到我归乡之时,一定还会有残存的花儿,等待着我与宾客举杯痛饮,一洗烦襟。
注释:
剪烛西窗语:借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语,抒发怀乡之情。
百五:指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
旗亭:指酒楼。
高阳俦侣:西汉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
靥(yè):脸上的酒窝。
《琐窗寒·寒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文章以怀念旧日情人为主题,上半部分回忆过去,下半部分表达了对现在的伤感。文章结尾的三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悲伤,给人一种可怜的感觉。俞平伯在《清真词释》中评论说,从“想东园”开始一直贯穿到结尾,整篇文章连贯流畅,展现了清真词的惯用技巧,也是一篇警策之作。作者意味着春光已经晚了,虽然还有残留的美好,但是与过去的美好相比如何呢?在有意无意之间,作者使用了一个“否”字和一个“定”字。其中,“定”字有“或”、“应”的意思,但更加强烈,既虚幻又真实。 《琐窗寒·寒食》评解详情»
帮我写一篇句解:
这篇句解描述了一个春雨夜晚的景象和情感。首先,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柳树,暗淡的色彩和啼叫的鸟儿增添了一丝忧郁的氛围。接着,描述了一个痴情的女子,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小帘朱户之前,等待着心爱的人的归来。雨水降临,整个种满桐花的小院都被雨雾笼罩,静谧而美丽。最后,描写了一个夜晚,雨仍在不停地下着。在这个雨夜,回忆起过去与故人在西窗下剪灯夜话的情景,与少年时代漂泊途中遇到的江风打灯的雨夜相似。最后一段描述了现在的情景,寒食节的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与酒友高阳共享美好时光。整篇句解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展现了春雨夜晚的美丽和人们的思念之情。
《琐窗寒·寒食》句解详情»
舞”。这里词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表达了对年少时光和旅途经历的思念和感慨。
下片的开头两句:“寒食江南,节令东风”,点明了词人所处的时间和地点。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而江南地区的气候多以温暖湿润为主,东风则是春天的象征。这里词人通过描写节日和气候,进一步营造出思乡之情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表达了词人在异乡的寂寞和思念之情。烟消雾散,日出东山,却没有人的身影,只有山水依旧青翠。这里的“欸乃”是一种感叹词,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通过对天气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词人的离乡之苦和思乡之情。黄云遮蔽了白日的光芒,北风吹来,雁群飞过,雪花纷纷扬扬。这里的黄云、北风、雁雪都是寓意着离别和寂寞的象征,与词人的心情相呼应。
整首词以描写自然景物和节日为背景,通过对时间、环境和情感的交织,表达了词人的羁旅情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词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意象运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伤。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佳作。
《琐窗寒·寒食》赏析详情»
周邦彦(1056年-1121年)是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曾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职务。在徽宗时期,他担任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精通音律,创作了许多新的词调。他的作品主要描写闺情和羁旅,也有一些咏物之作。他的格律非常谨严,语言典丽精雅,尤其擅长长调的铺叙。他被后来的格律派词人所崇拜,被称为“词家之冠”。他的代表作品收录在《清真集》中,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周邦彦于112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