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清明时节,我独自走出城市,来到寂寞的山城。家家户户的门前绿柳隐约可见。透过淡淡的水雾,可以看到佛寺里修竹成荫。一路上细雨萧疏,经过的村庄到处是飘落的花朵。天气寒冷,喝着淡薄的酒,却不能让我陶醉其中。登上高楼,只见天空高远,地面遥远,我思念家乡和朋友,更加伤心。回望故乡,千里之外,心中充满了离别的情绪,又不知道要向谁倾诉。
注释:
寒食:寒食节。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禁火,吃冷食,称为寒食。
郑起:宇孟隆,后周时曾任右拾遗、直史馆,迁殿中侍御史。入宋后,963年(乾德元年)外贬后,未再入任而去世。可能是“侍御”之误。
清明时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节,因此寒食和清明常常一起提及。
郊原:郊外的原野。古代风俗,寒食和清明要踏青扫墓,出郊春游。
柳映门: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在门上插柳枝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卷七、《梦粱录》卷二都有记载。
修竹寺:长着修长竹子的佛寺。
落花村:飘落花朵的村子。
酒薄:酒的味道淡薄。
迥(jiǒng):远。断魂:这里是形容极度的哀伤。
故山:故乡。
《寒食寄郑起侍郎》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北宋乾德初至太平兴国初的时期,也就是公元963年到968年之间。这段时间正是杨徽之被贬为外官的时候。在这个背景下,杨徽之写下了这首诗,向他的故人郑起倾诉他因别离而产生的心绪,这也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
在北宋时期,政治斗争激烈,官员之间的地位和命运常常受到朝廷的任命和贬谪的影响。杨徽之作为一位官员,也无法幸免于这种政治风波。他在乾德初年被贬为外官,这意味着他被迫离开了他原本的职位和生活环境,被迫与亲友分离。
在这种别离的情况下,杨徽之感到了深深的忧伤和孤独。他对郑起这位故友倾诉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思念之情。整首诗以倾诉别离之心为主题,通过描绘杨徽之内心的痛苦和思念,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友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北宋时期政治动荡的现实,以及官员们在政治斗争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杨徽之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在别离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忧伤。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描写,成为了北宋时期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
《寒食寄郑起侍郎》创作背景详情»
《寒食清明》是一首描写寒食节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自己被贬后的愁思和思乡之情。
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将寒食包括在内。在宋代,寒食节是一个春游的时节,诗人出游到郊外原野。这与邵雍的《春游》诗中的“人间佳节唯寒食”一句相呼应。
第二句“山城”点明了诗人出游的地点。诗中使用了叠词“寂寂”来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树是带有季节特征的植物,宋代人们在寒食节时常常用杨柳等物饰于轿顶,四垂遮蔽。每户还会用柳条串起枣飞燕,插在门根上。因此,“柳映门”是寒食节特有的景象。
颔联的两句描述了两种不同的景色: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这种构图方式就像画家的作品一样,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柳永的《木兰花慢》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杨徽的描写则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色调淡雅,风景凄清。这与前面的“寂寂山城”相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的繁华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颈联即景抒情。诗中点出了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和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人们都有在寒食节扫墓的习俗。这时登高远眺,倍生思家之念。诗中的“易断魂”来自于“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句与范仲淹的《御街行》中的“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着相似之处。据说宋太宗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出十联写于屏风,其中就有这一联。
尾联以问句作结,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别离之情。诗人本有一腔别离之思,这里以“向谁言”来表达,仍然是一种唱叹之音,与整首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整首诗没有过多雕琢和堆砌典故,符合当时西昆体盛行的风格。额联的平仄稍作变化,颈联对仗得很工整,但仍然保持了自然流转的美感。整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显得自然而真实。
《寒食寄郑起侍郎》赏析详情»
杨徽之(921~1000)是宋代官员和诗人,被认为是宋初第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他的字是仲猷,出生在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他于后周显德二年考中进士甲科,开始担任校书郎,后来升任集贤校理,最终成为右拾遗官员。由于他的文才出众,他曾受命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负责诗歌部分。在真宗时期,他担任翰林待读学士的职位。杨徽之为人纯厚清介,遵守规矩,重视名教,尤其厌恶那些不道德却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取的人。他后来患上足疾,并因此去世,被追谥为文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