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徽之

杨徽之(921~1000)是宋代官员和诗人,被认为是宋初第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他的字是仲猷,出生在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他于后周显德二年考中进士甲科,开始担任校书郎,后来升任集贤校理,最终成为右拾遗官员。由于他的文才出众,他曾受命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负责诗歌部分。在真宗时期,他担任翰林待读学士的职位。杨徽之为人纯厚清介,遵守规矩,重视名教,尤其厌恶那些不道德却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取的人。他后来患上足疾,并因此去世,被追谥为文庄。

生平

杨徽之,出生于五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从小就勤奋学习。当时,同乡的前辈江为、江文蔚是江南诗赋名家,杨徽之以师礼对待他们,久而久之,他的名字与他们齐名并且被人们所熟知。

20多岁时,杨徽之在浔阳庐山学舍学习。后来,他绕道前往中原的后周王朝参加科举考试。翰林学士窦仪和枢密直学士王朴等人看到他的文章,都对他的才华赞叹不已。后来,杨徽之在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考取了进士甲科,被礼部擢升为“殊等”16名内上奏。周世宗柴荣命令近臣复核,最终只有杨徽之等4人中选,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集贤秘阁校理,后来又升为著作佐郎、右拾遗。他深受宰相范质器重,学士窦俨推荐他一同修订礼乐书籍。

宋太祖赵匡胤在禅代登位之初,得知杨徽之在前朝曾经批评过他,打算加害于他,但因为他的弟弟赵光义(太宗)力保而得以幸免,只被贬到唐州方城监税。后来,他因为建言得罪,再次被贬为陕西凤翔府天兴县令。府帅对他的名声有所了解,对他礼遇有加。平定后蜀之后,他被调任嘉州峨嵋县令。杨徽之经常与玉津令宋白一起吟咏唱和,他们的许多诗词广为人传颂,为文教事业做出了贡献。杨徽之两次担任县职期间,廉洁自守。开宝二年(969年),他再次担任著作佐郎,负责管理盐谷数年。大臣薛居正曾向太祖推荐杨徽之担任宰相,但未被采纳,于是他被派往全州(今属广西)任职。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召杨徽之为左拾遗,回朝后又升为右补阙。太宗喜欢诗歌,长期以来都向徽之敬仰他的诗名,见面时索要他一生所作的诗歌,于是杨徽之献上了数百篇诗歌和谢诗。其中有一句是:“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太宗特别选取了他的十联警句,亲自书写在御屏风上。杨徽之还献上了《雍熙词》十篇,太宗为了和韵回答,每次有御制诗,也都赠送给了杨徽之。杨徽之生病时,太宗派遣太医前去探望。后来,他被任命为御史、库部员外郎、判刑部南曹、同知差遣院等职位,并赐予金章紫绶。他还受命与李昉等人汇编前代文章,编成了《文苑英华》1000卷,成为宋代四大类书之一。杨徽之还被委托编纂了180卷(也有说是200卷)的诗集。后来,他历任刑部郎中、兵部郎中,并担任京朝官的考课。端拱元年(988年),他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后来被派往许州任职两年,然后入朝担任判史。 杨徽之生平详情»

藏书故事

杨徽之,北宋时期的藏书家和图书馆官员,字仲猷,也有人称他为杨徽。他出生在建州浦城(今福建蒲城),从小就勤奋学习,喜欢吟咏诗歌,对客人讨论诗歌时,总是充满激情,毫不知疲倦。

公元955年,杨徽之参加了进士考试,成为甲科进士。他先后担任了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等职务,最后升至左拾遗的官职。在进入宋朝后,他历任太祖、太宗和真宗三朝的官员,因为他的性格纯厚正直,崇尚名教,备受赞誉。

当时,李昉等人受命采集前代的文献,编纂成《文苑英华》。由于杨徽之在风雅等诗歌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被分派负责编纂诗歌部分,共计180卷。他还历任刑部、兵部郎中等职务。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工部侍郎兼秘书监,但由于足疾的缘故,他不得不告别官场。

在真宗时期,杨徽之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官职达到了巅峰。他善于谈论,博学多识,能够详细记述自唐朝以来的士族人物。他家中的藏书非常丰富,晚年因为没有儿子,他将所收藏的书籍全部赠送给了外孙宋绶。

杨徽之去世后,被追谥为文庄。他著有20卷的文集,留下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杨徽之以他的学术成就和对文化的贡献,成为北宋时期备受尊敬的人物。 杨徽之藏书故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