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秋天的黄昏时,天气时阴时晴,庭院变得清冷。我静静地站在庭院中,倾听着秋天的声音,茫茫云深看不见鸿雁的踪影。夜深了,人们散去,客舍变得寂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的人影相映。浓浓的酒意已经消散,漫长的夜晚如何熬到天明呢?
注释:
关河令:《片玉词》中的一首曲子,曲调哀婉,源于古乐府。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周邦彦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寓意羁旅思家之情。调名、乐曲与曲词相符合。
时:表示片刻、偶尔的意思;晴:一作“作”;暝:黄昏。
伫听:久久地站着倾听。伫指久立等待。寒声:即秋声,指秋天的风声、雨声、虫鸟哀鸣声等。此处指雁的鸣叫声。
照壁:古时筑于寺庙、广宅前的墙屏,与正门相对,用于遮蔽和装饰,常饰有图案和文字。也称为影壁,指大门内或屏门内用来屏蔽的墙壁。也有木制的,下面有底座,可以移动,又称照壁、照墙。
消夜永:度过漫长的夜晚。夜永,意为长夜。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译文及注释详情»
是寒声。词人通过听寒声来表达自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这种写法既抒发了情感,又展示了词人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细腻。同时,词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白描、对仗等,使词语更加生动有力。整首词以凄冷的秋景为背景,通过描写环境和情感的交融,表达了旅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赏析详情»
周邦彦(1056年-1121年)是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曾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职务。在徽宗时期,他担任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精通音律,创作了许多新的词调。他的作品主要描写闺情和羁旅,也有一些咏物之作。他的格律非常谨严,语言典丽精雅,尤其擅长长调的铺叙。他被后来的格律派词人所崇拜,被称为“词家之冠”。他的代表作品收录在《清真集》中,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周邦彦于112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