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述酒》是陶渊明的一首诗,通过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刘裕篡权易代的过程,表达了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覆灭的哀惋之情。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为了避免遭到祸害,陶渊明将这首诗写得非常隐晦。经过韩子苍、汤汉以及后来的注家的努力,终于弄清了诗意。
整首诗分为七个层次,其中四句为一层次,共六层次,而收尾部分则作六句,组成第七层次。这七个层次分别是:东晋运祚由盛趋衰,逆篡不断,至于桓、刘;诗人感慨,宋代晋瑞;刘灭桓玄,恭帝遭害;除异务尽,逃也不免;简文应谶,晋祚告尽;我亲夷齐,天容当固。
这首诗的标题旁有一个题注:“仪狄造,杜康润色之”。仪狄是夏禹时代酒的发明者,而杜康是西周时人,正是在他改进了酿酒技术后,酒才风行于天下。这个题注仿佛让人们以为陶渊明这首诗是在记述酒的发明发展史,但实际上并不是。陶渊明在这里使用了影射手法,实际上是以仪狄影射桓玄,以杜康影射刘裕。桓玄篡位时用毒酒鸩杀了司马道子,而在陶渊明听到的传闻中,晋安帝司马德宗和晋恭帝司马德文也都是被毒酒毒死的。这首诗中的“酒”实际上指的是毒死司马皇族的毒酒,这首诗实际上是在感叹东晋王朝的灭亡。
诗中的“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表达了以下意思:其中,“重离”是周易八卦之一,“离”代表火和太阳,暗喻地上的皇帝。司马氏的先祖出自古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重离”与“重黎”谐音,指代司马王朝。太阳照到南边的陆地上,暗喻晋室南渡,东晋开始。“鸣鸟”暗喻东晋初年名臣荟萃,如祖逖、王导、温峤、郗鉴、陶侃等人,都立下了赫赫功勋。“融风”是春天的东北风,司马氏祖出夏官祝融,所以“融风”也指代司马帝风。秋草虽然还没黄,但春风早已消失无踪,司马晋朝的运祚已趋衰颓。
通过这首诗,陶渊明以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对晋王朝覆灭的哀惋之情,展现了他对世事的思考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