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酒》原文赏析

  • shù
    jiǔ
  • [
    weì
    jìn
    ]
    táo
    yuān
    míng
  • chóng
    zhào
    nán
    míng
    niǎo
    shēng
    xiāng
    wén
  • qiū
    cǎo
    suī
    weì
    huáng
    róng
    fēng
    jiǔ
    fēn
  • xiū
    zhǔ
    nán
    yuè
    yún
  • zhāng
    kàng
    gāo
    mén
    chóng
    huá
    líng
    fén
  • liú
    leì
    bào
    zhōng
    tàn
    qīng
    ěr
    tīng
    chén
  • shén
    zhōu
    xiàn
    jiā
    西
    líng
    weí
    xún
  • zhū
    liáng
    dǒng
    shī
    qiān
    shèng
    sāng
    shēn
  • shān
    yáng
    guī
    xià
    guó
    chéng
    míng
    yóu
    qín
  • shēng
    shàn
    ān
    weí
    jūn
  • píng
    wáng
    jiù
    jīng
    xiá
    zhōng
    xūn
  • shuāng
    yáng
    yún
    sān
    zhǐ
    xiǎn
    wén
  • wáng
    qīng
    chuī
    zhōng
    xiáng
    fén
  • zhū
    gōng
    liàn
    jiǔ
    chǐ
    齿
    xián
    shì
    fēn
  • é
    é
    西
    lǐng
    neì
    yǎn
    cháng
    suǒ
    qīn
  • tiān
    róng
    yǒng
    péng
    shāng
    feī
    děng

原文: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相关标签:怀古写人抒情愤懑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五十七岁的时候。在晋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除了晋恭帝司马德文的皇位,自己称帝,建立了刘宋王朝,并将年号改为永初。接下来的九月,刘裕以毒酒授予张袆,导致他被毒害身亡。随后,刘裕又命令士兵越过墙壁进入王宫,将毒酒逼迫给王,但王不肯饮用,最终被士兵用被褥闷杀。这一系列事件为这首诗的创作提供了背景。 《述酒》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述酒》是陶渊明的一首诗,通过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刘裕篡权易代的过程,表达了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覆灭的哀惋之情。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为了避免遭到祸害,陶渊明将这首诗写得非常隐晦。经过韩子苍、汤汉以及后来的注家的努力,终于弄清了诗意。

整首诗分为七个层次,其中四句为一层次,共六层次,而收尾部分则作六句,组成第七层次。这七个层次分别是:东晋运祚由盛趋衰,逆篡不断,至于桓、刘;诗人感慨,宋代晋瑞;刘灭桓玄,恭帝遭害;除异务尽,逃也不免;简文应谶,晋祚告尽;我亲夷齐,天容当固。

这首诗的标题旁有一个题注:“仪狄造,杜康润色之”。仪狄是夏禹时代酒的发明者,而杜康是西周时人,正是在他改进了酿酒技术后,酒才风行于天下。这个题注仿佛让人们以为陶渊明这首诗是在记述酒的发明发展史,但实际上并不是。陶渊明在这里使用了影射手法,实际上是以仪狄影射桓玄,以杜康影射刘裕。桓玄篡位时用毒酒鸩杀了司马道子,而在陶渊明听到的传闻中,晋安帝司马德宗和晋恭帝司马德文也都是被毒酒毒死的。这首诗中的“酒”实际上指的是毒死司马皇族的毒酒,这首诗实际上是在感叹东晋王朝的灭亡。

诗中的“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表达了以下意思:其中,“重离”是周易八卦之一,“离”代表火和太阳,暗喻地上的皇帝。司马氏的先祖出自古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重离”与“重黎”谐音,指代司马王朝。太阳照到南边的陆地上,暗喻晋室南渡,东晋开始。“鸣鸟”暗喻东晋初年名臣荟萃,如祖逖、王导、温峤、郗鉴、陶侃等人,都立下了赫赫功勋。“融风”是春天的东北风,司马氏祖出夏官祝融,所以“融风”也指代司马帝风。秋草虽然还没黄,但春风早已消失无踪,司马晋朝的运祚已趋衰颓。

通过这首诗,陶渊明以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对晋王朝覆灭的哀惋之情,展现了他对世事的思考和关注。 《述酒》赏析详情»

魏晋诗人陶渊明的照片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猜您喜欢

荣木

魏晋 陶渊明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魏晋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饮酒·其二

魏晋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