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五十七岁的时候。在晋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除了晋恭帝司马德文的皇位,自己称帝,建立了刘宋王朝,并将年号改为永初。接下来的九月,刘裕以毒酒授予张袆,导致他被毒害身亡。随后,刘裕又命令士兵越过墙壁进入王宫,将毒酒逼迫给王,但王不肯饮用,最终被士兵用被褥闷杀。这一系列事件为这首诗的创作提供了背景。 《述酒》创作背景详情»
《述酒》是陶渊明的一首诗,通过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刘裕篡权易代的过程,表达了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覆灭的哀惋之情。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为了避免遭到祸害,陶渊明将这首诗写得非常隐晦。经过韩子苍、汤汉以及后来的注家的努力,终于弄清了诗意。
整首诗分为七个层次,其中四句为一层次,共六层次,而收尾部分则作六句,组成第七层次。这七个层次分别是:东晋运祚由盛趋衰,逆篡不断,至于桓、刘;诗人感慨,宋代晋瑞;刘灭桓玄,恭帝遭害;除异务尽,逃也不免;简文应谶,晋祚告尽;我亲夷齐,天容当固。
这首诗的标题旁有一个题注:“仪狄造,杜康润色之”。仪狄是夏禹时代酒的发明者,而杜康是西周时人,正是在他改进了酿酒技术后,酒才风行于天下。这个题注仿佛让人们以为陶渊明这首诗是在记述酒的发明发展史,但实际上并不是。陶渊明在这里使用了影射手法,实际上是以仪狄影射桓玄,以杜康影射刘裕。桓玄篡位时用毒酒鸩杀了司马道子,而在陶渊明听到的传闻中,晋安帝司马德宗和晋恭帝司马德文也都是被毒酒毒死的。这首诗中的“酒”实际上指的是毒死司马皇族的毒酒,这首诗实际上是在感叹东晋王朝的灭亡。
诗中的“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表达了以下意思:其中,“重离”是周易八卦之一,“离”代表火和太阳,暗喻地上的皇帝。司马氏的先祖出自古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重离”与“重黎”谐音,指代司马王朝。太阳照到南边的陆地上,暗喻晋室南渡,东晋开始。“鸣鸟”暗喻东晋初年名臣荟萃,如祖逖、王导、温峤、郗鉴、陶侃等人,都立下了赫赫功勋。“融风”是春天的东北风,司马氏祖出夏官祝融,所以“融风”也指代司马帝风。秋草虽然还没黄,但春风早已消失无踪,司马晋朝的运祚已趋衰颓。
通过这首诗,陶渊明以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对晋王朝覆灭的哀惋之情,展现了他对世事的思考和关注。
《述酒》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