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荣木》这首诗,是为感念衰老将至而作。日月更替,时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开的夏季。我在孩童时,已经接受了修齐治平的儒学之道,可如今头发已经斑白,却还是没有什么成就。
当夏盛开木槿花,泥土地里把根扎。
清晨绽开艳丽色,日暮凋零委泥沙。
人生一世如过客,终将枯槁黄泉下。
静思默念人生路,我心惆怅悲年华。
当夏木槿花开盛,于此扎根长又深。
清晨繁花初怒放,可怜日暮竟无存。
坚贞脆弱皆由己,祸福哪得怨别人。
圣贤之道当遵循,勤勉为善是本心。
叹我无德又无能,固执鄙陋天生成。
匆匆岁月已流逝,碌碌学业竟无增。
我本立志勤求索,谁料沉溺酣饮中。
每念及此心伤痛,惭愧年华付东风。
先师孔子留遗训,铭刻在心未抛弃。
我今四十无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惧。
名车名骥皆已备,扬鞭策马疾驰去。
千里路途虽遥远,怎敢畏难而不至!
注释:
荣木:即木槿(jǐn),属木本植物,夏天开淡紫色花,其花朝开暮闭。
推迁:推移,迁延,即运行之意。
九夏:即夏季。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故称“九夏”。
总角:古代未成年男女的发式,因将头发结成两个髻角,故称。这里代指童年。道:指圣贤之道和做人的道理。
白首:指老年,老人头发变白。无成:无所成就。
采采:繁盛的样子。兹:此,这里。
耀:形容木槿花开时的艳丽,光彩夺目。“华:同“花”。丧之:指木槿花枯萎凋零。
人生若寄:人生在世,好像旅客寄宿一样。这是比喻人生的短暂。《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至。”憔悴:枯槁黄瘦的的样子。
静言:静静地。言:语助词。孔:甚,很。念:思念。中心:内心。怅而:即怅然。而:语尾助词。
《荣木》译文及注释详情»
《荣木》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歌,大约写于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六月。当时,陶渊明已经四十岁,他辞去了官职,回到了自己的田园,专心耕种。然而,他内心深处的仕进之心并未完全熄灭。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官场上历经了许多挫折和失望。他对于官场的腐败和虚伪感到厌倦,决定放弃官职,回归自然。他选择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在南亩耕种,过上了田园生活。
然而,尽管陶渊明已经远离了官场,但他的心中仍然存在着对仕进的渴望。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苦难感到痛心,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他渴望能够改变现状,让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荣木》这首诗正是陶渊明在这种矛盾心理下创作的产物。诗中,他以一棵荣木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于仕进的渴望和对于社会变革的希望。荣木是一种生长在山间的珍贵树木,它的根深叶茂,象征着陶渊明内心深处的才华和激情。他希望自己能够像荣木一样,扎根于社会,为人民谋福利。
然而,陶渊明也清楚,现实并不如他所愿。他深知官场的险恶和不公,他明白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
《荣木》这首诗展现了陶渊明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对于人民幸福的关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荣木》创作背景详情»
《荣木》是一首由陶渊明创作的诗歌,共分为四章,每章八句,共三十二句。诗题“荣木”并不是专写荣木,而是取诗的前两字作为篇名。整首诗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
诗中提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生苦短。陶渊明将“荣木”化为一种意象,代表人生美丽却短暂。他忧虑人生的短暂,认为即使人们“总角闻道”,若不勤奋努力,也会白首不成,这是人生的悲哀。他告诫人们,人生就像匆匆过客,最终都会憔悴、衰老、死亡;人的寿命和命运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他也自责自己曾废学而沉迷于饮酒。
从诗的第四章可以看出作者内心中充满了进取之心和追求功业的志向。“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展现了陶渊明另一面孔,与人们心目中那位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甚远。人们对陶渊明的印象通常只停留在他思想成熟后的形象,而忽略了他早期的功业之心。陶渊明早期的追求主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那个时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很难有人天生就能超越历史的局限,对功名荣誉不屑一顾。
诗中表达了人生短暂,只有为功名而奋斗才有意义的观点。陶渊明没有忘记儒家先师孔子的教导,他相信自己有取得功名的天赋,不管要经历多少苦难,都没有理由放弃。
总的来说,《荣木》这首诗通过描绘人生短暂和追求功名的意义,表达了作者的自强不息的追求。诗中的意象和警示给人以深思,同时也展现了陶渊明早期的追求和进取之心。
《荣木》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