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岸的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诗人通过对比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和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遥想景象,诗人想象山东一带频频征丁的悲惨境况,突出了“山东”,暗示了征兵遍及内地的情况。而“频”一词则表明征兵次数多,人数众多,可见百姓遭受兵役之苦。这与四句形成了对比。四句中的冤魂“哭”虏尘则是为边地牺牲的无数战士哀伤。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展现了百姓在战乱中所受的苦难。

三、四句则通过倚华表想起唐代兴盛时期皇帝的巡游。诗人倚着溺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不可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一膏霸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然而,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

在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深远的余味,引发深思。诗中采用了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突出了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虽然这种结构安排可能并非作者有意为之,但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诗文: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相关标签:抒怀战争感慨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