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今年,山东一带总是不断地征兵,看着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号呻吟。我站在霜水桥边,背靠着高高的华表,不禁想起那个和平年代,每到二月皇帝都要东巡。
注释:灞岸:灞水桥边,位于长安的东边。
山东: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点行频:多次征兵出征。
虏尘:指征战地。
华表:设在道路旁边的路标,也指桥旁的大石柱。
平时:指和平时期。
东巡:传说尧舜曾东巡至泰山,这里借指唐天子巡幸洛阳东都。
《灞岸》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会昌二年(842年)。在这一年的八月,回鹘乌介可汗率领他的部队南侵,进入了大同和云州一带。面对这一威胁,唐朝廷下令征发了许、蔡、汴、滑等六个镇的兵马,以准备抵御回鹘的进攻。
这首诗所反映的正是当时征发军队的情景。诗人通过描绘军队征发的过程,展现了士兵们的忠诚和勇敢。诗中可能会描述士兵们离别家园,踏上征程的情景,以及他们面对未知的战争所展现出的坚定和决心。这首诗可能会以感人的笔触描绘士兵们的家庭团聚和离别的场景,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家人而奋斗的决心和牺牲精神。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唐朝时期军事动态和国家安全形势的窗口。通过诗人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国家面临的威胁和紧张氛围,以及士兵们为了保卫家园而奋斗的英勇精神。这首诗可能会成为一种鼓舞人心的作品,激励人们为国家和家人而奋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氛围和国家的团结力量。
《灞岸》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诗人通过对比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和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遥想景象,诗人想象山东一带频频征丁的悲惨境况,突出了“山东”,暗示了征兵遍及内地的情况。而“频”一词则表明征兵次数多,人数众多,可见百姓遭受兵役之苦。这与四句形成了对比。四句中的冤魂“哭”虏尘则是为边地牺牲的无数战士哀伤。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展现了百姓在战乱中所受的苦难。
三、四句则通过倚华表想起唐代兴盛时期皇帝的巡游。诗人倚着溺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不可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一膏霸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然而,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
在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深远的余味,引发深思。诗中采用了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突出了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虽然这种结构安排可能并非作者有意为之,但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灞岸》赏析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