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张炎是一位以“悲秋”见长的词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和万般情怀。其中,《清平乐》是一首以“悲秋”为主题的名作。然而,他的“伤春”之作也别具一格。尽管“秋”和“春”是不同的季节,但他们抒发的情感却源自同一个地方——对国家亡国和家庭痛苦的感受。这首词正是他的“伤春”之作中的佳作。
词中的“采芳人杳”两句,前句描绘了春光明媚、花红草绿的景象,本应是赏花采绿的好时光。然而,此时却找不到人的踪迹,昔日美景和热闹的场面已经消失殆尽。后句则表达了作者因此而感到的“游情少”的感受。张炎在写词时常常借用家乡西湖的景色来描写。西湖的美景举世闻名,然而在作者眼中,由于元兵的侵略,西湖的盛景已经成为过去的云烟,人迹稀少,游情凄凉。作者在这里留下了一个伏笔,没有直接提到元兵南掠,而是提到了人的稀少,其中所蕴含的隐情不言自明,虽然作者并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能说,也不必说。接下来的两句“客里看春”似乎是写作者后悔错过了春天,没有能够充分欣赏一年一度的美好春光。然而,“客里看春”实际上是指作者作为客居异地的人,漂泊在外,没有根基,因此对景色的观赏只能是匆匆而过,被诗中的忧愁所分散,怎么会有满怀的兴致呢?
接下来的“去年燕子”两句,通过描写燕子,作者把之前想说而又不忍多说的话表达了出来。通过前后的联系,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词人的处境。我们已经了解到张炎的身世,他的国家破败,家庭破碎,经常被政治逼迫而北上大都,或者因为生活所迫而无家可归,没有固定的住所,就像飞燕一样四处流浪。短短的两句话道出了作者无法言说的痛苦情思,情感深沉。最后两句“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中的“夜雨”指的是南唐李后主《浪淘沙》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夜雨,不是早春的细雨,而是暮春的急雨。而“催花”不是催促花开,而是摧残花草。此时的雨不是催花的媒介,而是埋葬春花的急雨。这里的“雨”有双关意味,透露出作者对家国身世的痛苦。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比和比喻。其中融入了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通过比喻“燕子”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张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痛苦和无奈,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