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采集花草的姑娘已经无踪无影,我也顿时失去游山玩水的心情。流落异乡总是以写诗诉说愁苦,那有心思细细欣赏春天的光景。
去年的燕子已飞向辽远的南方,今年的燕子该落在谁家的梁栋?暮春三月不要听那夜间的风雨,雨声不催花开,但见遍地落红。
注释:
采芳人:指游春采花的女子。
杳(yǎo):没有踪迹。
顿觉:顿时觉得。
游情:游玩的心情。
草草:草率。
燕子:词人自喻。
天涯:形容很远的地方。
谁家:何处。
《清平乐·采芳人杳》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1276年,元兵占领临安后,张炎的家园被抄没,亲人被掳杀,他成了逃亡在外的宋臣。经过多年的流亡生活,他最终回到了临安。此时正值春天,他目睹着临安的境况萧条,自己也已经无家可归,成为了旧日都城的过客。在这种情况下,他心中涌起了万千感慨,于是他将这些感慨聚集于笔端,吟成了这首住。 《清平乐·采芳人杳》创作背景详情»
张炎是一位以“悲秋”见长的词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和万般情怀。其中,《清平乐》是一首以“悲秋”为主题的名作。然而,他的“伤春”之作也别具一格。尽管“秋”和“春”是不同的季节,但他们抒发的情感却源自同一个地方——对国家亡国和家庭痛苦的感受。这首词正是他的“伤春”之作中的佳作。
词中的“采芳人杳”两句,前句描绘了春光明媚、花红草绿的景象,本应是赏花采绿的好时光。然而,此时却找不到人的踪迹,昔日美景和热闹的场面已经消失殆尽。后句则表达了作者因此而感到的“游情少”的感受。张炎在写词时常常借用家乡西湖的景色来描写。西湖的美景举世闻名,然而在作者眼中,由于元兵的侵略,西湖的盛景已经成为过去的云烟,人迹稀少,游情凄凉。作者在这里留下了一个伏笔,没有直接提到元兵南掠,而是提到了人的稀少,其中所蕴含的隐情不言自明,虽然作者并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能说,也不必说。接下来的两句“客里看春”似乎是写作者后悔错过了春天,没有能够充分欣赏一年一度的美好春光。然而,“客里看春”实际上是指作者作为客居异地的人,漂泊在外,没有根基,因此对景色的观赏只能是匆匆而过,被诗中的忧愁所分散,怎么会有满怀的兴致呢?
接下来的“去年燕子”两句,通过描写燕子,作者把之前想说而又不忍多说的话表达了出来。通过前后的联系,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词人的处境。我们已经了解到张炎的身世,他的国家破败,家庭破碎,经常被政治逼迫而北上大都,或者因为生活所迫而无家可归,没有固定的住所,就像飞燕一样四处流浪。短短的两句话道出了作者无法言说的痛苦情思,情感深沉。最后两句“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中的“夜雨”指的是南唐李后主《浪淘沙》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夜雨,不是早春的细雨,而是暮春的急雨。而“催花”不是催促花开,而是摧残花草。此时的雨不是催花的媒介,而是埋葬春花的急雨。这里的“雨”有双关意味,透露出作者对家国身世的痛苦。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比和比喻。其中融入了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通过比喻“燕子”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张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痛苦和无奈,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他的心境。
《清平乐·采芳人杳》赏析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一首语句清丽的小词,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家国沦落的感慨。
文章首先提到了词中的“草草”两个字,形容了词人当时的情绪劳落。这种劳落的感觉就像是饥饿几天后面对发霉的馊饭,吃上两口就会作呕,难以下咽。此时此刻,唯一能够宣泄愁肠的,大概只有文人手里那支一文不值的笔了。词人回忆起往日临安(杭州)的春天,本是游乐者赏花踏青的季节,尤其是西湖胜景更是美不胜收。然而,经过元兵劫掠以后,景况凄凉,不如昔日了。词中的“采芳人杳”四字,平平之中包含着很多内容。词人孤寂地游春,思念过去的美好。他感到游春的情趣减少了,几乎是扫兴。他本是该城的住户主人,但现在却只是匆匆过客。既然到来了,就草草地浏览一下,赏春之情总是被诗愁分开,表达了巨大的哀愁,需要用诗词来表达。
词中的“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这句话借用燕子来比喻词人自己。词人在草草游春中,也许看到了燕子飞过,也许回忆起燕子的前事。他借用燕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去年漂泊在远离家园的地方(用“天涯”来指代),如今回到京城,却满目萧然,不知道归于何处。显然,眼下的游春之地不是他久留之地,甚至不能在此逗留过夜,因为三月夜雨不堪入耳,它已经成为摧落春花的酷手,而不是“润物细无声”、催开春花的使者。听着三月夜雨,将更令人无限伤心。词中的“三月休听夜雨”给人以妥贴、蕴藉、自然、典雅的感受。
整篇文章通过对词中的描写和比喻,展示了词人对于家国沦落的感慨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思念。同时,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景,词人表达了对于现实的失望和无奈。整篇文章语言清丽,表达了词中的情感和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平乐·采芳人杳》鉴赏详情»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他是六世祖张俊的后裔,张俊是宋朝著名将领。张炎的父亲张枢是“西湖吟社”的重要成员,精通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有交往。
张炎出生于1248年,他的前半生居住在临安,生活优裕。然而,宋朝灭亡后,他的家境逐渐中落,晚年过着漂泊落拓的生活。
张炎是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创作了《山中白云词》,共有302首存世。这些词作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除了词作,张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这本书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和“骚雅”为主要主张。《词源》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炎于1320年去世,享年72岁。他的词作和词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对后世的词人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