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谢后,双双燕,飞来几家庭户。轻烟晓暝,湘水暮云遥度,帘外余寒未卷,共斜入、红楼深处。相将占得雕梁,似约韶光留住。
注释:
小桃:指桃花的一种品种。
谢后:指桃花谢去。
双双燕:指成双成对的燕子。
飞来几家庭户:指燕子飞来几户人家。
轻烟晓暝:指清晨和黄昏时的轻烟。
湘水暮云遥度:指湘江上的云彩远去。
帘外余寒未卷:指帘外的寒意还未散去。
共斜入、红楼深处:指燕子一起飞入红楼深处。
相将占得雕梁:指燕子占据了雕梁。
似约韶光留住:指燕子仿佛约定了美好的时光留下来。
云:一本作“雨”。
堪举。翩翩翠羽。杨柳岸,泥香半和梅雨。落花风软,戏促乱红飞舞。多少呢喃意绪。尽日向、流莺分诉。还过短墙,谁会万千言语。
注释:
堪举:值得称赞。
翩翩翠羽:形容燕子飞翔的姿态。
杨柳岸,泥香半和梅雨:指杨柳岸边泥土的香气和梅雨的气息。
落花风软,戏促乱红飞舞:形容花瓣随风飘落,红色花朵在空中飞舞。
多少呢喃意绪:指多少人私下里的感叹和思绪。
尽日向、流莺分诉:指整日里向流莺倾诉心事。
还过短墙,谁会万千言语:指回到矮墙边,谁能理解万千言语。
促:一本作“从”,一作“逐”。
还:一本作“还又怜”。
《双双燕·小桃谢后》译文及注释详情»
(1) 双双燕:这首诗的调子最早见于史达祖的《梅溪集》,取名为《双燕》,是史达祖自己创作的曲调。这个调子是双调,共有九十八个字,上片有九句,五仄韵,下片有十句,七仄韵。
(2) 云:有一本书中将“云”写作“雨”。
(3) 促:有一本书中将“促”写作“从”,还有一本书中写作“逐”。
(4) 还:有一本书中将“还”写作“还又怜”。
《双双燕·小桃谢后》注释详情»
此首词是一首咏燕的作品,与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首先,全词共九十六字(若下片未尾第二句作六字句式,则仍九十八字),上片的一、二、三句使用了不同的词语。史达祖的词使用了一、二、一句式,而吴文英的词则使用了二、二句式。其次,史达祖的二、三句是五、四句式,而吴文英的词则是三、六句式。另外,史达祖的上片第二句和下片第三句都使用了第一字为领格字,而吴文英的词没有这样的例子。另外,两首词都是以咏燕为主题,素材相同,但角度不同。史达祖的词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人事,而吴文英的词则完全以拟人手法咏燕,始终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
词中的“小桃”三句,描绘了燕子在桃花谢后成双结对地回归的时节。燕子在各家各户中飞进飞出,寻找旧巢。接着的“轻烟”两句,描述了燕子从南方遥远的地方赶来的辛苦旅程。他们经历了清晨和昏暝,跨越了山山水水,终于来到这里。其中,“湘水”指的是湖南,这里泛指南方的山山水水。而“帘外”两句则表达了室外的余寒还未消散,而燕子已经双双展翅斜飞回到了旧居——“红楼深处”。这里的“共斜入”描绘了双燕飞翔的神态,非常巧妙。接下来的“相将”两句,描述了双燕商量着要在旧居的“雕梁”上共筑爱巢。他们希望能够留住这美好的春光,长久地享受春天的美景。
接下来的“堪举”四句,描绘了燕子筑巢的情景。双燕鼓动羽翼,在水畔岸边的柳林间飞翔,忙着衔来带有梅雨的泥土,在雕梁上筑巢。其中,“泥”和“雨”都是筑巢的材料,“梅雨”则指的是燕子筑巢的大致时间。而“落花”两句则描绘了落花时节,暖风醉人,双燕可以伴着熏风落花飞舞嬉戏。由于双燕的翻飞,促使落红更加飘舞不定。其中,“风软”指的是暖风。最后的“多少”两句,则将燕子和黄莺赋予了人性化的形象。燕子们互相诉说不定,但似乎还是意犹未尽,所以它们每天都要去找黄莺商量家事,求它评定。最后的“还过短墙”两句作为结尾,表达了燕子筑巢的决心。
总的来说,吴文英的这首词以拟人手法咏燕,通过描绘燕子的旅途、筑巢和与黄莺的交流,展现了燕子的勤劳和对春天的向往。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词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情感。
《双双燕·小桃谢后》鉴赏详情»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
吴文英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作数量丰富,风格雅致。他的词集《梦窗词集》存有三百四十余首词,分为四卷本和一卷本。
吴文英的词作以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为主要题材,他的词作被称为“词中李商隐”,显示出他对李商隐的倾慕和受影响。然而,对于吴文英的词作,后世的品评却存在争论。
除了他的词作,关于吴文英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