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三月暮春的时节,花儿凋谢之后,情感反而更加浓厚。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下静静地悬挂着,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停在堤边的画船上空无一人。
小帘栊中的人整日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归家的燕子因为银烛还亮着,不敢飞回巢中。绿树荫下,流浪的黄莺不停地啼叫。春光已逝去,连那凋谢的花也无处可寻。
注释: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说:“《望江南》最初是朱崖李太尉(德裕)镇守浙江时,由亡妓谢秋娘所创作,最初名为‘谢秋娘’,后来改为这个名字。”《金奁集》收录在“南吕宫”中。这是一首小令,只有27个字,平仄韵脚为三平。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宿燕”句:借用温庭筠的《七夕》中的“银烛有光妨宿燕”这句诗的意境。
《望江南·三月暮》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伤春怀人之词的情景。词作者所怀之人已无法确定。词的写作时间是在暮春,地点是杨柳和堤畔,可能是西湖的景色。根据夏所说,这首词可能是为了悼念杭州亡妾而写的。 《望江南·三月暮》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词的开篇以“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两句点明了时节和词人对春天的喜爱。词人通过描写残花飘零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不舍,展现了深刻的情感。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一个春夜湖边杨柳的画面,通过描绘秋千空挂、马儿嘶鸣和画船空寂无人,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然后,词中出现了宿燕夜归和流莺啼鸣的情景,暗喻了佳人盼郎、郎却不归的孤独凄寂。最后一句“无处觅残红”呼应了开篇的“花落”,表达了聚散匆匆、幽期难定的无奈。整首词结构完美,通过描绘春景和男女情事,展现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欢愉易逝的感慨。整篇赏析对词的意境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望江南·三月暮》赏析二详情»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章法描绘了一种伤春怀远的艳情。词中的情感真挚而深微,没有俗套的表达,反而展现了恋人们真挚的情感和内心的微妙变化。
词的开头写道:“三月暮,花落更情浓”。这里的三月暮并不是指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时节,而是指欢情浓烈的时刻。接下来的几句词,如“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初读之下可能会误以为是在描写分手的情景,尤其是“秋千闲挂月”容易让人联想到韩偓的《寒食夜》中的情景。然而,仔细阅读后会发现这些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词中的“人去”、“马停”等笔墨实际上隐去了一些具体的情节。这一幕“相见欢”的情景被写得如此隐晦,含蓄而有深意,可以说是手法高明。词中没有具体描写柳树下摇动的画船,也没有细致描绘仕女们秋千的场景,而是通过描写秋千索、画船和马匹等细节,引导读者的思绪,顺着词人的思路,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倦马嘶风、画船在柳树边停靠的情景。整个环境被一种静谧、甜美而又圣洁的氛围所笼罩。这就是词的上片的写法,实际上为下片的悲感做了铺垫。
接下来的词句描述了季节的变化和情感的转变。春天过去,夏天来临,情感也从浓烈如酒变得恹恹如痴如醉。世事如春梦,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找回;人也如飞鸿一去不复返。密约幽期再也无法重现,两人分别后各自东西,只剩下无尽的怅惘和回忆。她也许只能独自守着窗户,整日沉浸在思念中度过日子。最后一句“宿燕夜归银烛外”借用了温庭筠的《池塘七夕》诗句“银烛有光妨宿燕”,表达了词中情人分别后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章法描绘了恋人们的真挚情感和内心的微妙变化。通过隐去具体情节,词人创造了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这首词展现了词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对情感的敏锐洞察力,是一首值得赏析的佳作。
《望江南·三月暮》赏析详情»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
吴文英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作数量丰富,风格雅致。他的词集《梦窗词集》存有三百四十余首词,分为四卷本和一卷本。
吴文英的词作以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为主要题材,他的词作被称为“词中李商隐”,显示出他对李商隐的倾慕和受影响。然而,对于吴文英的词作,后世的品评却存在争论。
除了他的词作,关于吴文英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