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
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注释:
掷柳: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捷的样子。
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这里形容黄莺往上飞时轻快的样子。
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
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花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
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
《莺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以洛阳花开似锦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农历三月的美好春光。尽管诗中没有直接提到春天,但通过选取莺鸟和柳树这两种素材,诗人成功地将洛阳春天的美丽景色展现在纸上。诗中描述了莺鸟在柳绦中飞舞的场景,使人联想到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则好像机器的声音,与诗的题目“莺梭”相得益彰。诗的后一句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诗人惊叹于莺鸟竟然将洛阳装点得五彩斑斓,这需要它飞行很久,付出很多的努力。同样地,三月的洛阳之美也是因为手工业者的辛勤劳动,使人们能够穿上亮丽的衣服,使洛阳真正变得艳丽似锦绣。
诗中对黄莺的赞美是对它勤劳的赞美,它的勤劳换来了洛阳的美丽。然而,如果没有春天的力量,鸟儿不会飞来编织锦绣,柳树的枝条也不会有翠绿的颜色,织品也就不会那么艳丽。因此,赞美黄莺实际上是在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赞美春天带来了万物的欣欣向荣。诗人对春天的崇敬之情通过“多少功夫织得成”这句话来表达,一句感叹将情绪宣泄了出来,与前面的诗句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整体。
这首诗善于使用明暗的比喻。将柳莺的飞舞喻为莺梭,将它的鸣叫声喻作机声,将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在古代写景咏物的小诗中,这首诗也是非常有名的一首。
《莺梭》鉴赏详情»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他是宋末文坛的领袖,也是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其词风豪迈慷慨。他是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位。
刘克庄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并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他在辞赋创作中注重形式的变化和创新,提倡以意境为主导,强调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他的辞赋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抒发社会时事为主题,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细腻婉约的作品。
刘克庄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慷慨著称,他的词作则更加富有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他的词风独特,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细腻婉约的作品。他的词作在南宋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克庄的诗论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了“诗以言志,词以言情”的观点,强调诗歌和词作的表达功能。他还提出了“诗以意为主,辞以文为辅”的理论,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辞藻的运用。他的诗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补充刘克庄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为1187年和12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