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他是六世祖张俊的后裔,张俊是宋朝著名将领。张炎的父亲张枢是“西湖吟社”的重要成员,精通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有交往。
张炎出生于1248年,他的前半生居住在临安,生活优裕。然而,宋朝灭亡后,他的家境逐渐中落,晚年过着漂泊落拓的生活。
张炎是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创作了《山中白云词》,共有302首存世。这些词作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除了词作,张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这本书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和“骚雅”为主要主张。《词源》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炎于1320年去世,享年72岁。他的词作和词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对后世的词人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炎,作为宋词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在宋词的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词作被誉为宋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最后一声的歌唱。他的词作承载了乡国衰亡之痛,充满了苍凉之感,可以说他的声音就是南宋末期的时代之声。
张炎主张清空、骚雅的词风,崇拜周邦彦、姜夔,对吴文英持贬抑态度。他的词作多以个人哀怨为主题,擅长描写物象,常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他精通音律,善于运用音韵,细致入微,用词造句流畅优美,时常有精警之处。然而,由于他过于追求局部的诗情画意,整体构思上显得空疏,境界开阔而立意甚高的作品并不多见。
除了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张炎还是一位著名的词论家。他所著的《词源》在词的形式研究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迪。书中保存了丰富的关于乐词的资料,是一部有权威性的理论专著。他的创作主张强调艺术感受、艺术想象和艺术形式,其中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至今仍可供参考。然而,他的观点有时带有门户之见,难免有偏颇之处。
《词源》分为制曲、句法、字面、虚、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十三个部分。他对词的最高标准是“意趣高远”、“雅正”和“清空”。他的词集《山中白云》和词学专著《词源》流传至今。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南浦》、《高阳台》、《月下笛》、《解连环》、《甘州》等。
张炎作为宋词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他的词作不仅承载了个人的哀怨和时代的苍凉,也展示了他对词的独特见解和创作才华。他的词论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尽管他的作品在整体构思上有所欠缺,但他的音律运用和细腻的描写使他的词作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张炎的词作和词论,都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炎作品风格详情»
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格律派词人。他出生于1248年,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后来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张炎是贵族后裔,是循王张俊的六世孙。他的父亲张枢是一位精通音律的人,与周密是结社词友。
张炎的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然而,南宋灭亡后,他的家道中落,生活变得贫困。为了谋生,他曾北游燕赵寻求官职,但未能成功,最终失望地南归。他的一生都过着流浪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从事词学研究,并著有《词源》一书。他的词作《山中白云词》存世约三百首。
在文学史上,张炎和另一位著名词人姜夔被并称为“姜张”。他们与宋末的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一起被誉为“宋末四大家”。
张炎出身世家,曾在贵公子的生活中悠游多年。然而,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张炎的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从那时起,他的生活变得困顿不堪,四处漂泊于江南江北的地方。尽管如此,他不愿向北俯首事敌,选择长期寓居临安。他怀抱着空狂的心态,又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傲慢自大,几乎每天都在花前醉酒,挥毫写作。郑思肖评价他说:“他的词作如春天的声音在繁华的世界中回荡,能让西湖锦秀的山水在后三十年中依然保持清新的韵味。”
张炎的词作充满了豪放和奔放的气息,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他的词作在南宋时期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后人广泛传颂。尽管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苦,但他的才华和作品却永远闪耀在文学史的长河中。
张炎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