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碧绿的圆荷天生净洁,向着清浅的沙洲,遥远的水边,它亭亭摇曳,清姿妙绝。还有水面刚刚冒出的卷得纤细的荷叶像美人坠落的玉簪,抱着一片素洁的心田,能将多少炎热卷掩?两片伞盖状的荷叶像成双鸳鸯一见如故亲密私语,且不要,向浣纱的美女说起。只恐怕花风忽然吹断哀怨的歌吟,将荷丛搅碎像千叠翠云。
回首当年汉宫里起舞翩翩,天子怕大风吹走舞袖飘扬的赵飞燕,叫人胡乱扯皱了舞裙,自此带皱折的“留仙裙”就在后世流传。叫我恋恋不舍的青衫,还沾染着枯荷的余香,还叹息着鬓丝如白雪飘散。绿盘心中盈聚着清晶露珠,像金铜仙人的清泪点点,又是一夜西风将它吹断。我喜欢观看,明月洒下澄净的飞光,如白色的匹练,倒泻入半个湖面。
注释:
碧圆:指荷叶。
遗簪:指刚出水面尚未展开的嫩荷叶。未展叶之荷叶芽尖,似绿簪。
倾盖:二车相邻,车盖相交接,表示一见如故。
怨歌:喻秋声。
花风: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
汉舞:指汉赵飞燕掌中起舞。
翠云千叠:指荷叶堆叠如云的样子。
留仙初褶(zhě):此指荷叶多皱褶,灯多褶裙。《赵后外传》:“后歌归风送远之曲,帝以文犀箸击玉瓯。酒酣风起,后扬袖曰:‘仙乎仙乎,去故而就新。’帝令左右持其裙,久之,风止,裙为之皱。后曰:‘帝恩我,使我仙去不得。’他日宫姝或襞裙为皱,号‘留仙裙’。”
盘心清露如铅水:喻荷叶带水。
《疏影·咏荷叶》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南宋覆灭时期,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士人选择隐居山水之间,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作者也是其中之一,他选择了隐居浙江,远离尘嚣和纷争。这个地方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而闻名,成为了许多文人士人的避世之地。在这里,他们可以远离政治纷争和社会压力,专注于艺术创作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首词正是在作者隐居浙江期间创作的,它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南宋王朝的思念和对乱世的忧虑。词中的文字充满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时局的担忧,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通过这首词,作者试图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乱世的反思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他借助词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故国的深情和对时局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它是作者在隐居期间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的产物,同时也是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和表达。
《疏影·咏荷叶》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咏物词的分析。全词以荷叶为主题,但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叹。整篇词色彩鲜明,清丽流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上阕主要描绘了荷叶的神态。词中描写了荷叶亭亭玉立向远处铺展的情景,以及刚出水面的嫩叶卷曲未伸展的情景。这些描写既展示了荷叶的美丽,又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怜惜之情。
下阕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感叹。词中写到自己已经发白,心生怅惘,但幸运的是,作者拥有像荷叶一样的心灵,能够欣赏流泻如练的月光。最后几句描绘了整个荷池的画面,展示了荷叶与环境的相融相汇,空明宏丽的景象。
整篇词以咏荷抒怀为主题,但并不滞于物。作者通过咏叹荷叶的高洁自持,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情志。词中还暗寓了对故国繁华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年岁已老而一事无成的慨叹。最后几句则表达了作者高洁自守的心迹。
整篇词描绘了美丽的荷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词中物我交融,情蕴深永,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疏影·咏荷叶》赏析详情»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他是六世祖张俊的后裔,张俊是宋朝著名将领。张炎的父亲张枢是“西湖吟社”的重要成员,精通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有交往。
张炎出生于1248年,他的前半生居住在临安,生活优裕。然而,宋朝灭亡后,他的家境逐渐中落,晚年过着漂泊落拓的生活。
张炎是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创作了《山中白云词》,共有302首存世。这些词作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除了词作,张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这本书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和“骚雅”为主要主张。《词源》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炎于1320年去世,享年72岁。他的词作和词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对后世的词人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