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候蛩凄断》原文赏析

  • qīng
    píng
    ·
    hòu
    qióng
    duàn
  • [
    sòng
    dài
    ]
    zhāng
    yán
  • hòu
    qióng
    duàn
    rén
    西
    fēng
    àn
    yuè
    luò
    shā
    píng
    jiāng
    liàn
    wàng
    jìn
    huā
    yàn
  • àn
    jiào
    chóu
    sǔn
    lán
    chéng
    lián
    guān
    qíng
    zhī
    yǒu
    zhī
    zhī
    duō
    shào
    qiū
    shēng

原文: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秋天感伤清平乐

译文及注释

译文:蟋蟀哀鸣欲断魂,秋风萧瑟秋江岸,人与秋虫共鸣。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
默默愁煞庾信,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

注释:清平乐: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清平乐令》、《忆萝花》、《醉东风》等。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又一体,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蛩(qióng):蟋蟀。
练:素白未染之熟绢。
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愁损:愁杀。
兰成:北周庾信的小字。
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清平乐·候蛩凄断》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词的来源。这首词最初出现在《山中白云词》卷四中。它是张炎赠送给他的学生陆行直(又称陆辅之)的。当时,张炎已经五十三岁了。 《清平乐·候蛩凄断》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相媲美,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词中的选景非常巧妙。作者通过描写候蛩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等元素,成功地营造出了一幅萧杀的秋晓图。这些景物的描绘不仅含蓄而美感,还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力。

其次,词中的言情深远。原词是写一点花情柳思,表达出一种风流艳情,但定稿后将艳情转向愁情。作者通过写廋信被俘和梧叶的孤苦潦落,道出了无限的秋愁。这种转变使词中的情感更加真切感人,引发读者共鸣。

再次,词中的意境清空淡远。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和人物的遭遇,营造出一种清空淡远的意境。读者在阅读词中的文字时,仿佛能感受到秋天的凄凉和人世的苍沧,使人产生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最后,词中的情感真切感人。作者通过描写廋信被俘和梧叶的孤苦潦落,表达出了对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愁。这种情感的真切和感人,使词中的文字更加打动人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这首词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言情的深远、意境的清空淡远以及情感的真切感人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作者的才华和造诣。这首词与宋玉的《九辩》、欧阳修的《秋声赋》相媲美,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清平乐·候蛩凄断》赏析详情»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他是六世祖张俊的后裔,张俊是宋朝著名将领。张炎的父亲张枢是“西湖吟社”的重要成员,精通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有交往。

张炎出生于1248年,他的前半生居住在临安,生活优裕。然而,宋朝灭亡后,他的家境逐渐中落,晚年过着漂泊落拓的生活。

张炎是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创作了《山中白云词》,共有302首存世。这些词作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除了词作,张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这本书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和“骚雅”为主要主张。《词源》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炎于1320年去世,享年72岁。他的词作和词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对后世的词人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秋日偶成

宋代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近现代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中秋玩月

明代 佚名

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
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