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诗以深刻的方式描绘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展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诗中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生动地呈现了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语言简练而意义深远。
诗中的“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为“剧哉边海民”提供了衬托。虽然各地情况不同,但边海民的生活却是最艰难困顿的。
“寄身”三句生动地描写了边海民的悲惨生活。他们被迫居住在“草野”中,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像禽兽一样生吞活剥,巢息穴居。他们不敢出来,每天只能躲在山林中,行动受到阻碍。诗中的一个“依”字表现了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他们靠在林中采集食物来维持生计,靠险阻的坳壑来躲藏。他们害怕暴露行迹,白天不敢出来,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逃民们每天与狐兔争食争住,而他们原来的家园却变成了狐兔们的王国。这是一幅非常可悲的画面。这两句扩大了诗的内涵,不仅让人感受到逃民们的伤心和落泪,还展示了生产凋敞、村落萧索的更广阔社会图景。这两句也扩大了诗的境界,前三句是诗人眼中的情景,而这两句是诗中人心里的想象。这一点常常被人忽略,以为这两句也是描写“边海民”惨苦生活的,与前三句配合,写出了住处的荒凉。然而,实际上,已经与禽兽混迹的“边海民”对“狐兔翔我宇”并不会感到惋惜。这使得诗的内容和形象减色,因此对这首诗的理解并不是写“边海民”,而是写逃到“边海”之“民”的。
曹植在《谏伐辽东表》中曾劝曹叡“省徭役薄赋敛,勤农桑”,这首诗直接呼吁关注民生疾苦。在建安诗人中,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题材极少,因此这首诗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