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罗山人弹奏三峡流泉的琴声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琴声的美妙动人之处。
诗的开头四句点明了罗山人的年老,为后文的忧愁情绪做了铺垫。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听琴的场景,将人们带入了空山之中,仿佛置身于山中风过、声声呜咽、流水潺潺的环境中。诗人将弹琴的动作与听觉形象融合在一起,编织出了“秋夕”空山的意境,烘托出琴声的幽婉之美。紧接着,诗人用视觉和听觉形象描绘了三峡风物,展现了其悠远而开阔的境界。这些描写使得琴声的丰富、变幻和深刻之处得以展现,足以引动鬼神,悦耳目,使楚客断肠,湘妃落泪。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写琴声的古雅,引出了诗的结尾。诗的最后四句写出了听后的感受,直接表达了诗人年事渐高而不被重用的忧愁。最后两句以时间的推移和心绪的沉重来写诗人内心的波澜,表达了罗山人所拨动的琴弦正是诗人内心的共鸣。
与其他唐代诗人写琴声的名篇相比,岑参的这首诗扣紧了“三峡流泉”的曲调特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形象,将琴声的凄婉动人展现得十分逼真。诗的结构为五古,同时穿插了几处偶句,如琴声叮咚,挥洒自如,展现了鲜明的节奏感。
总之,岑参的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形象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罗山人弹奏三峡流泉的琴声的美妙动人之处,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琴声所带来的深刻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