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原文赏析

  • qiū
    tīng
    luó
    shān
    rén
    dàn
    sān
    xiá
    liú
    quán
  • [
    táng
    dài
    ]
    cén
    cān
  • mín
    shān
    lǎo
    bào
    qín
    bìn
    cāng
    rán
  • shān
    xiù
    huī
    weí
    dàn
    sān
    xiá
    quán
  • dàn
    weì
    bàn
    gāo
    táng
    kōng
    shān
  • shí
    lín
    sōu
    zài
    chuāng
    jiān
  • rào
    zhǐ
    nòng
    qīng
    chán
  • yǎn
    yàng
    yuàn
    chǔ
    yún
    yùn
    qiū
    yān
  • jiān
    yáng
    tái
    shān
    yuán
  • yōu
    yǐn
    guǐ
    shén
    tīng
    jìng
    lìng
    ěr
    biàn
    便
  • chǔ
    cháng
    duàn
    xiāng
    feī
    leì
    bān
    bān
  • shuí
    cái
    qīng
    tóng
    zhī
    zhū
    xián
  • néng
    hán
    rén
    jīn
    rén
    zhuàn
  • zhī
    yīn
    nán
    zài
    féng
    jūn
    fāng
    nián
    lǎo
  • zhōng
    yuè
    luò
    chóu
    chàng
    dōng
    zhaī
    mián

原文: 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
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
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相关标签:写人知音惆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岷山老人头发斑白,抱着古琴两鬓苍然。
衫袖拂过白玉琴徽,为我弹奏三峡流泉。
此曲尚未弹到一半,高堂之上好似空山。
风声飕飕穿过石林,好像就在窗户之间。
手指环绕琴声呜咽,琴弦进出流水潺潺。
幽怨好似楚天浮云,飘渺有如万里秋烟。
更有阳台阵阵细雨,夹杂巫山声声啼猿。
曲调幽深逗引鬼神,琴声纯净动人心弦。
楚客为之愁肠欲断,湘妃为之泪落斑斑。
是谁用那青桐木料,拉上根根红色琴弦?
琴中弹出古人乐曲,乐曲转给今人流传。
知音本来不易再逢,可惜您已到了老年。
曲子奏完月已西落,惆帐且回东斋独眠。

注释:
秋夕:秋季的夜晚。山人:居于山林间的隐士。三峡流泉:古时琴曲名。《乐府诗集》中有《三峡流泉歌》。
皤皤:白发苍苍的样子。岷山:这里指蜀地的山。苍然:灰白色。
玉徽:玉制的琴徽。
石林:林立的山石。飕飕:风声。
绕指:手指弹琴时的柔韧动作。弄:拨弄。青丝,指琴弦。激:迸射。潺泼:水徐徐流动的声音。
演漾:声音飘荡。楚,原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泛指南方。虚徐,飘渺舒缓。韵,风韵。
兼:兼有。阳台,即阳云台,在巫山之下,这里指楚地。杂:夹杂。巫山猿,见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注。
幽:深远。净,纯正。便,适合。
楚客:指屈原。湘妃:湘水女神。相传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与舜为妃,闻舜死,泪下沾竹,竹叶上生了斑点。
青桐:梧桐,木可制琴。亘:横列。朱丝弦:红色的琴弦。
递:传递。
知音:相传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的心意,后因此称知己朋友为“知音”。
斋:屋舍。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六月抵达嘉州,担任嘉州刺史一职。嘉州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地处川西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岑参在嘉州的任期中,亲身体验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深入了解了当地的百姓生活和社会问题。

在岑参居住嘉州期间,他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他对嘉州的山水风光、人文历史以及百姓的生活状况都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些经历和感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产生了写诗的冲动。

于是,岑参在嘉州期间创作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以嘉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首诗歌通过描绘嘉州的山川、江河、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以及嘉州人民的勤劳、善良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岑参对嘉州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岑参的诗才和艺术造诣,更体现了他对嘉州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通过这首诗歌,岑参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嘉州的关注和关心,同时也希望能够传达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歌成为了岑参在嘉州任职期间的一件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嘉州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记录了岑参在嘉州的创作经历和情感体验,更展示了嘉州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至今,这首诗歌仍然被人们传诵和赞美,成为了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罗山人弹奏三峡流泉的琴声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琴声的美妙动人之处。

诗的开头四句点明了罗山人的年老,为后文的忧愁情绪做了铺垫。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听琴的场景,将人们带入了空山之中,仿佛置身于山中风过、声声呜咽、流水潺潺的环境中。诗人将弹琴的动作与听觉形象融合在一起,编织出了“秋夕”空山的意境,烘托出琴声的幽婉之美。紧接着,诗人用视觉和听觉形象描绘了三峡风物,展现了其悠远而开阔的境界。这些描写使得琴声的丰富、变幻和深刻之处得以展现,足以引动鬼神,悦耳目,使楚客断肠,湘妃落泪。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写琴声的古雅,引出了诗的结尾。诗的最后四句写出了听后的感受,直接表达了诗人年事渐高而不被重用的忧愁。最后两句以时间的推移和心绪的沉重来写诗人内心的波澜,表达了罗山人所拨动的琴弦正是诗人内心的共鸣。

与其他唐代诗人写琴声的名篇相比,岑参的这首诗扣紧了“三峡流泉”的曲调特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形象,将琴声的凄婉动人展现得十分逼真。诗的结构为五古,同时穿插了几处偶句,如琴声叮咚,挥洒自如,展现了鲜明的节奏感。

总之,岑参的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形象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罗山人弹奏三峡流泉的琴声的美妙动人之处,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琴声所带来的深刻的情感共鸣。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赏析详情»

五代诗人岑参的照片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

猜您喜欢

过燕支寄杜位

唐代 岑参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代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唐代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