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问花门酒家翁》原文赏析

  • wèn
    huā
    mén
    jiǔ
    jiā
    wēng
  • [
    táng
    dài
    ]
    cén
    cān
  • lǎo
    rén
    shí
    réng
    jiǔ
    qiān
    bǎi
    wèng
    huā
    mén
    kǒu
  • dào
    bàng
    jiá
    qiǎo
    qián
    zhaī
    lái
    jiǔ
    jūn
    kěn
    fǒu

原文: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相关标签:抒情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人七十了还在卖酒,无数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花门楼口。
路旁的榆荚好似那成串的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注释:
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戏问花门酒家翁》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51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载的旧历三月。高仙芝被调任为河西节度使,他带着岑参和其他幕僚来到了凉州城(今新疆库车)。在凉州城中,他们看到一个老人在卖酒,这激发了岑参的灵感,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可能是在春天初到的时候写的,因为文中提到了春光初临。这个背景为诗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时空背景,同时也展示了岑参在新的工作地点的生活情景。 《戏问花门酒家翁》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生活抒情小诗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诗人在盛唐时代的凉州城中,领略了春天初绽的美景和老人沽酒待客的场景,被这动人的春光所吸引,决定在酒店小住片刻,让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七旬老人仍然卖酒的情景,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花门楼口。这种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风俗画面,展现了边塞安定的时代氛围。后两句则以轻松诙谐的语调,将道路旁的榆荚比喻为钱币,诗人询问老人是否愿意用这些榆钱来买酒。诗人通过想象将生活化为诗,展现了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整首诗用口语化的生活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景物和人物,格调诙谐、幽默。诗人对凉州早春景物的激动和陶醉之情,通过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的写法展现出来,语言具有轻灵跳脱和幽默诙谐的魅力。 《戏问花门酒家翁》赏析详情»

五代诗人岑参的照片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

猜您喜欢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唐代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首秋轮台

唐代 岑参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羶。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银山碛西馆

唐代 岑参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