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论伐蜀的赏析

赏析
这篇文章是关于战国时期秦国关于外交军事的一场辩论。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马错主张伐蜀,两人在辩论中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

首先,张仪认为伐韩可以分为三步。他提出首先要亲善魏、楚两国,然后出兵三川,控制轘山和缑氏山的出口,阻止屯留的通道。接着,由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牵制韩军,秦军趁机直逼二周郊外,声讨周天子,迫使其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宝器。最后,秦国拥有九鼎,可以借此威胁天子,达到成就王业的目的。对于司马错主张伐蜀的论点,张仪认为蜀地偏远,人力物力不足以取得成功,而建立王业的关键在于三川地区,因此不应该采取伐蜀的策略。

然而,司马错坚决反驳了张仪的观点,用“不然”二字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提出了三个理由来论证伐蜀的必要性。首先,他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建立王业的三个条件,即地广物丰,兵强民富,博德广施。而秦国地小民贫,还没有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因此应该从易处着手,增强国力。其次,蜀地有桀、纣之乱,易攻易伐,用兵不伤众,可以广域富民,同时还能获得禁暴平乱的名声,一举多得,既有利又有名,不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反对。第三,伐韩并不可行,不仅可能带来挟天子的恶名,还会迫使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使秦国陷入危险之中。因此,伐蜀是上策。

从这场辩论中可以看出,张仪的观点更多是主观的空想,比如魏、韩是否愿意与秦国友好,是否愿意出兵牵制韩军,以及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否会成功等等,这些都是不可预知的因素。而司马错则从实际出发,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提出了积极稳妥的策略,既能发展壮大自己,又能在舆论上站稳脚跟。

总的来说,这场辩论展示了战国时期秦国在外交军事方面的思考和决策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张仪和司马错两位重要人物的不同观点和策略。


诗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外交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