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北上篇》是李白创作的一首诗,灵感来源于魏武帝曹操的《苦寒行》。这首诗以描写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受叛军蹂躏的苦难状况为主题,情感低沉、苍凉,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诗的开篇以巧妙的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北上何所苦?”为了找到答案,诗人以沉痛的心情审视难民们绕行的太行山:“北上缘太行”,找到了因自然环境而导致的第一个原因:“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太行山高路陡,车马难行。接着诗人放眼广阔的政治背景:“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诗人找到了迫使人们迁徙的战乱这一社会问题,成为另一个原因。虽然明了“何所苦”的原因,诗人却无力为他们排解,只能以更加沉痛的笔触描绘那悲惨的情景。从“前行无归日”到“饥饮零露浆”十二句,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北上行”人们的惨状。最后,“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诗人发出了长叹,停下马车,不忍再看,仰天狂呼:“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表达了对战乱的痛心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的笔触极为细致,追本溯源,刨根究底,描绘灾民图时由环境而哭声,由哭声而身体,由身体而行动,莫不穷形尽相,给人以极深的印象。诗中没有了李白常见的飘逸和豪迈,取而代之的是两眼含泪的悲哀与深切的同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些受苦的人们的痛苦和无奈,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
总之,《北上篇》以其低沉、苍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成功地表达了对战乱所带来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让人深思社会问题,引发共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