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揭露当时社会弊病的作品。诗中通过描写一个流离失所的难民的自述,具体展现了他们所受的苦难。诗中提到的山水寨是当时淮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武装组织,虽然在抗击金兵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许多骚扰和危害。诗中揭示了这种组织的弊病。
诗中的第一部分描述了抽丁时寨长的傲慢和乡人们被迫杀鸡宰猪的情景。如果供应不合意,就会遭到鞭打。这种敲诈勒索的情景在古诗中常见。即使如此,当地人们仍然无法逃脱被征入伍的命运。第二部分描述了被征入伍后的苦楚,他们被驱使东驱西赶,疲于戎事,农事全荒废。乡兵只有义务,没有薪饷,甚至连买刀剑的钱也要自己承担。为了买刀剑,他们甚至把妻子的衣服当光。这种情景在古诗中也常见。诗中揭示了一个矛盾:官府不许人民务农,却要他们从事戎行,连军备开支也要他们自己承担。这种矛盾无法解决,百姓无法为生,却又无法远走高飞,只能坐以待毙。
诗的第三部分将诗意拓宽,描写了整个社会的不安。诗中提到的淮民原居江南,因逃荒来到江北。江北因兵乱无法安居,江南因灾荒同样没有活路。天灾人祸使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流离失所的难民的自述,展现了他们所受的苦难,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诗中的描写真实而深刻,使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