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府购买了船只,西府购买了器械。
要问他们买这些干什么?是为了组建山水寨。
寨长经过我的家,盛气凌人,态度粗暴。
两个穿着青衣的公差,在黑夜里还忙着来拉人,大呼小叫。
呼叫声没落,就催着杀鸡宰猪。
供应稍不如意,马上就被鞭打侮辱。
做了乡兵被东驱西赶,没时间种田,田园都已荒芜。
家中拿不出钱买刀剑,只好当尽妻子的衣服。
去年江南受了灾荒,逃荒到了江北。
在江北没法活命,回江南也没有生路。
父母生下了我,教我种田养桑;
从来不知道官府的规矩,怎能够当兵打仗?
拿着枪不知道怎样刺,拿起弓射不准目标。
拉我来当兵干什么,只是白白劳民,毫无益处。
逃到了东边又逃往西边,忍受着寒冷又忍受着饥饿。
谁说天高地广?我居然没块地方安身立足!
淮南自从经过战乱,人民回归家园,安定不久。
死去的人如麻数也数不清,生存的又有几口?
荒芜的村庄斜阳西照,只见到破败的农家没有几户。
他们没有力量医好战争的创伤,对这番扰害又怎能承受?
注释:
东府、西府:泛指掌管地方武装的官府。
问侬:犹言借问。
何为:干什么,做什么。
团结:组织。
山水寨:即乡兵。宋兵制,官军之外有乡兵,选自百姓或自己应募,就地组织起来,作为防守部队。
寨长:指乡兵首领。
意气:精神;神色。
雄粗:雄豪、粗野。
承局:公差。
勾呼:点名传唤。
椎剥:谓残酷搜刮。
供应:伺候,听候使唤。
不如:不如意。
笞箠(chī chuí ):用鞭杖或竹板打。
浑家:妻子。也可作全家解。
趁熟:到未遭灾荒的地方去乞讨谋生。黄震《日抄》:“浙人乡谈……盖谓荒处之人于
《淮民谣》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一首揭露当时社会弊病的作品。诗中通过描写一个流离失所的难民的自述,具体展现了他们所受的苦难。诗中提到的山水寨是当时淮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武装组织,虽然在抗击金兵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许多骚扰和危害。诗中揭示了这种组织的弊病。
诗中的第一部分描述了抽丁时寨长的傲慢和乡人们被迫杀鸡宰猪的情景。如果供应不合意,就会遭到鞭打。这种敲诈勒索的情景在古诗中常见。即使如此,当地人们仍然无法逃脱被征入伍的命运。第二部分描述了被征入伍后的苦楚,他们被驱使东驱西赶,疲于戎事,农事全荒废。乡兵只有义务,没有薪饷,甚至连买刀剑的钱也要自己承担。为了买刀剑,他们甚至把妻子的衣服当光。这种情景在古诗中也常见。诗中揭示了一个矛盾:官府不许人民务农,却要他们从事戎行,连军备开支也要他们自己承担。这种矛盾无法解决,百姓无法为生,却又无法远走高飞,只能坐以待毙。
诗的第三部分将诗意拓宽,描写了整个社会的不安。诗中提到的淮民原居江南,因逃荒来到江北。江北因兵乱无法安居,江南因灾荒同样没有活路。天灾人祸使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流离失所的难民的自述,展现了他们所受的苦难,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诗中的描写真实而深刻,使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淮民谣》赏析详情»
尤袤(1127年—1202年),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大臣和藏书家。祖父尤申和父亲尤时享都擅长治史和诗词。
尤袤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泰兴令。在孝宗朝,他先后担任大宗正丞、太常少卿,还兼任礼部侍郎兼修国史,以及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在光宗朝,他担任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来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侍读。
尤袤去世后,被追谥为“文简”。他与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他原本有一部名为《梁溪集》的诗集,共五十卷,但早已失传。清代的尤侗编辑了《梁溪遗稿》,共两卷,当时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