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袤(1127年—1202年),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大臣和藏书家。祖父尤申和父亲尤时享都擅长治史和诗词。
尤袤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泰兴令。在孝宗朝,他先后担任大宗正丞、太常少卿,还兼任礼部侍郎兼修国史,以及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在光宗朝,他担任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来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侍读。
尤袤去世后,被追谥为“文简”。他与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他原本有一部名为《梁溪集》的诗集,共五十卷,但早已失传。清代的尤侗编辑了《梁溪遗稿》,共两卷,当时出版发行。
游曾经评价他的藏书:“尤公藏书,千万卷,善本珍本,无所不备。”尤袤的藏书之丰富可见一斑。
尤袤的藏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广泛。他收藏了各个领域的书籍,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医学等等。他对于历史书籍的收藏尤为重视,因为他认为历史是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他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他相信通过研读历史,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对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尤袤的藏书对于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经常与其他学者交流,互相借阅书籍,共同研究问题。他的藏书成为了他与其他学者交流的桥梁,也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参考。他的藏书还吸引了很多学者前来访问,与他交流学术观点,共同探讨问题。他的藏书成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中心,对于当时的学术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尤袤的藏书不仅对于他个人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后人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尤袤的藏书在他去世后被他的后裔们继续保管和传承,成为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藏书不仅保存了当时的文化成果,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尤袤的藏书对于后世的学者和研究者来说,是一座宝库,是一片沃土,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
总之,尤袤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于他的藏书。他的诗歌写得平易自然,晓畅清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愤。他的藏书丰富多样,内容广泛,对于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袤的成就和贡献不仅为后人所称道,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学术资源。
尤袤主要成就详情»
少年英才尤袤,生于1127年的农历二月十四日,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他在5岁时就能写诗,10岁时已经被称为神童,15岁时以其词赋才华在毗陵郡(今常州,当时无锡属毗陵)闻名。
在公元1148年(绍兴十八年)他举人及第,最初被任命为泰兴县令。当时,南宋山河破碎,只有江南相对安全。泰兴位于南宋边区,经常受到金兵的入侵,而且“县旧有外城,屡残于寇”。尤袤上任后,一方面为民请命革除苛捐弊政策,另一方面带领军民整修城墙。南宋朝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十月,金兵大举南侵,扬州、真州(今仪征)等城市都被攻陷,只有泰兴因为有城墙得以幸存。金兵蹂躏两淮地区后,淮南人民死伤惨重,流离失所。尤袤在他的诗作《淮民谣》中描绘了当时淮南人民的悲惨境地:“流离复流离,忍冻复忍饥;谁谓天地宽,一身无所依。淮南丧乱后,安巢亦未久,死者积如麻,生者能几口?荒树日西斜,抚摩力不给,将奈此忧何?”。
由于在泰兴取得了政绩,尤袤后来被调往京城,担任秘书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和实录院检讨官,后来又升任著作郎兼太子侍读。公元1172年(南宋朝乾道八年)农历二月,尤袤因参与一些大臣反对孝宗任用安庆军节度使张说执政的行动,于次年冬天被赶出京城,被任命为台州(今浙江临海)知州。在台州期间,尤袤减免了一万多户无地贫民的税收,并继续加固了前任知州修筑的城墙。后来,当台州发生洪水时,城区因为城墙高而未受淹。
然而,当尤袤在台州取得政绩时,一些奸诈之辈散布流言蜚语中伤他,引起了宋孝宗的怀疑。孝宗特派人对尤袤进行秘密调查,但使者在台州听到的却是民众对尤袤的赞誉之声。使者回京后如实作了回报,并抄录了尤袤在台州所作的《东湖》诗四首呈送孝宗。其中两首诗写道:“三日瑶霖己渺漫,未晴三日又言干。从来说道天难做,天到台州分外难。百病疮痍费抚摩,官供仍傀拙催科。自怜鞅掌成何事,赢得霜毛一倍多。”这些诗作进一步证明了尤袤在台州的才华和贡献。
尤袤是一位少年英才,他在政务和文学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在泰兴和台州的任期中,不仅为民请命革除苛捐弊政策,还修筑城墙,减免税收,保护人民免受战乱和洪水的侵害。他的才华和贡献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袤的故事告诉我们,年轻人也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尤袤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