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修道生活的向往和对红尘世界的看透。诗人认为修道的人应该修心养性,与世无争,相信因果循环和众生平等。这些观点在诗中得到了体现。诗人曾经远足游历,寻找理想的隐居地点,可能是武当山或华山。深山对修道者来说是理想的居住地,因为山中环境安静,生活简朴,有山泉、野蘑菇、山野菜和古刹遗迹等。因此,诗人最终决定回归山林,隐居起来。这个决定既有诗人自身的原因,也受到时代的影响。
诗中的第一句“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表明诗人看透了红尘世界。后面的两句是对这一观点的补充说明,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立志归隐修道的决心。诗人游历了红尘世界,但只有青山才是他最向往的地方,这说明对诗人来说俗事已经如过眼云烟。经过十年的磨砺,诗人决定归隐修道,这不仅是一种消沉,也是一种清醒。这一观点可以从后面两句中的解释中得到体现:“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诗人的隐居决定也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因为这两句中还包含对世事的批评。
诗中最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和喜爱,这似乎说明他并不是不喜欢热闹和繁华的世界,而是逃避战乱和人祸。诗人向往大自然的生机,他想远离腐败和颓废的环境。因此,诗中出现了“野花鸣鸟一般春”的句子。诗人并非想要弃世,而是想通过朴素的生活来洗刷自己的思想,以达到修道的目的。